一、核心认知
食品中的肉毒梭菌,“毒”在毒素,不在菌
肉毒梭菌是一种常见于土壤、动物粪便中的细菌,本身不直接致病,但在密封、缺氧、适宜温度(20-45℃)环境下(如罐头、真空熟食、发酵食品),会产生一系列肉毒毒素——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毒素之一,仅需0.05μg就可以引发肌肉麻痹、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且无特效解毒药,预防的核心是“控菌”“去毒”。肉毒毒素在低pH环境下稳定能耐受胃酸,但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失活,也容易被热处理而破坏,遇光时立即丧失毒性作用。
特别提醒
医美中使用的“瘦脸针”主要成分是一种高纯度、精确剂量的医用A型肉毒毒素,与自然状态下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因此任何食品检出肉毒毒素都不能食用!
二、生产端必看
3类肉毒杆菌高风险食品+4步科学防控
消毒是关键!
作为食品生产“第一责任人”,针对肉毒梭菌易滋生的3类食品,需通过“原料管控+科学消毒+工艺把控”筑牢防线,其中含氯消毒液、双氧水(过氧化氢)是有效的消毒剂,具体使用需注意规范:
(一)先明确:3类肉毒杆菌高风险食品,是防控重点
1.低酸性罐头食品:肉类罐头、鱼类罐头、玉米罐头(pH>4.6,利于肉毒梭菌芽孢萌发);
2.真空包装熟食:卤味、腊肉、即食鸡胸肉(缺氧环境是毒素产生的“温床”);
3.密封发酵食品:腐乳、豆豉、纳豆(发酵过程若控温不当,易滋生杂菌可能伴随肉毒梭菌污染。)
(二)再掌握:4步防控法,消毒环节划重点
1.原料“源头控”:肉毒梭菌芽孢易附着在不新鲜食材表面,故在采购肉类时,需查验新鲜度和检疫证明,杜绝变质原料;原料需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污物残留带入细菌。
2.设备“彻底消”:生产设备(如罐头封口机、真空包装机)、工器具(如搅拌桶、刀具)每次使用前后,需用200-3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淋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对于管道、容器等难清洁部位,可采用3%-5%的双氧水循环冲洗消毒,双氧水能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残留风险。同时,应加强生产环境微生物的监控,定期监控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防止肉毒梭菌的繁殖生长。
3.生产工艺“严标准”:
罐头类食品:肉类罐头食品需采用国际通用罐头工艺,通过121℃高温高压湿热灭菌30分钟,以破坏肉毒梭菌芽孢,确保产品安全。
发酵食品:控制发酵温度在15~25℃,降低食品的pH值和水活度,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增加盐浓度。当食品的pH<4.6、水活度<0.85时,可抑制产品中的肉毒梭菌等病原体的生长,高盐浓度可以间接为发酵菌株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4.环境“常清洁”:生产车间地面、墙面、排水沟,每日下班前用150~2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冲刷;更衣室、缓冲区员工进入车间前必须按“更衣-洗手-消毒”流程操作。
三、消费端实用
“3看1闻”选购法,食用前加热
避开风险食品
1.看包装:鼓胀、漏气的直接扔:购买罐头、真空食品时,若发现包装鼓胀(细菌产气导致)、漏气、破损,哪怕未过期也绝对不能买——这可能是肉毒梭菌等细菌滋生的信号。
2.看标签:认准“正规+清晰”,重点看储存条件和配料表,不买“三无产品”或标签模糊(未标注储存方式)的食品。
购买后应按标签要求及时储存(冷冻:-18℃以下;冷藏:0~8℃;阴凉处:不超过20℃)。
及时冷藏:建议自制的熟食应在烹饪后2小时内尽快冷却并冷藏保存,缩短芽孢萌发窗口期。
3.看状态:天然黏状品类除外,发黏、变色的别碰:买散装发酵食品(如腐乳、豆豉)时,需先区分品类特性——像纳豆等本身天然呈黏状的发酵豆制品,其正常黏性均匀且无异味,属于合格状态;而对于腐乳、豆豉等非天然高黏状品类,需重点观察质地是否正常,若出现不规则发黏、结块,或颜色发黑、发绿、伴有霉点等异常情况,说明可能已变质并伴随毒素产生,切勿购买。
4.闻气味:有异味的立刻弃,食品开封后先闻气味,若有酸败味、腐臭味、哈喇味(哪怕很淡),哪怕只尝一口也要吐掉,肉毒毒素无色无味,不能靠“尝”判断安全性。
5.彻底加热:对香肠、腊肉等食品,以及需加热食用的真空包装食品,食用前建议进行彻底加热。可选择两种方式:一是煮沸(100℃)并持续10分钟以上,二是用蒸汽蒸制10分钟以上。需特别注意的是,加热仅能破坏已产生的肉毒毒素,无法杀灭芽孢。因此加热后的食品应当及时食用,避免再次冷藏储存。
食品安全,是生产端的“每一次规范消毒”,也是消费端的“每一次谨慎选择”,共同守护才能筑牢舌尖防线!
供稿| 食品生产处 市质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