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历史回顾: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征程

   2025-11-07 中国奶业协会3270
  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即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奶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奶业历史悠久绵长;中国是最早驯化家畜、饮用家畜乳汁、制作乳制品的国家之一,奶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是可供人类饮用乳汁的哺乳动物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唯一覆盖全部四大科。[1]
 
  中国奶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数千年发展史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的萌芽起步(1840年前)
 
  牛奶是陪伴人类时间最长、与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饮品之一。
 
  中华民族是古代奶业文明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古代奶业技术的发明者之一。在传统农耕时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代表了理想生活。牛是“六畜”之一,既是农耕助手,又是食物来源。
 
  到了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国的传统畜牧业已经相当完备,出现了马、牛、羊、鸡、犬、猪六畜。当时的牛、马、羊等食草动物饲养业有一定规模。[2]
 
  在《礼记﹒礼运》中,有“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的记载,这里的“醴”意指“甜酒”,“酪”意指“酸化了的乳浆”。[3]这意味着,奶业已经进入了当时的生活。
 
  在古代奶业阶段的不同时代,牛奶曾扮演过“奶类食品”“药疗滋补品”等角色。
 
  近代时期的兴起壮大(1840—1948年)
 
  19世纪中叶,奶牛品种和乳品工业化技术传入中国,专业化的奶牛养殖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进行本土化改良。
 
  鸦片战争后,有外国传教士、外交及商贸人士从国外带来纯种奶牛,在国内驻地饲养,以及鲜奶销售及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这也是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乳业的开端。[4]
 
  近代传入中国的奶牛主要有荷斯坦牛、爱尔夏牛、娟姗牛、瑞士褐牛、短角牛,几乎涵盖了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奶牛品种,由此形成了中国非常繁杂的奶牛种质资源,血缘系统十分复杂。可以说,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奶业博览馆”,成为近代中国奶牛饲养的最大特点。[5]
 
  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的开放口岸城市及周围农村出现了奶牛养殖,乳用牛群数量逐渐扩大,开始了自办乳品加工厂的民族乳品工业,迎来了中华民族近代乳业的开端。
 
  现代征程的增量提质(1949年至今)
 
  ①曲折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时,奶源资源十分匮乏,奶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多数国家。
 
  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年人均奶类占有量不足0.5公斤。[6]到1978年,奶牛存栏提升到47.5万头,牛奶产量提升到88.3万吨。[7]
 
  表1 1949年和1978年中国奶牛存栏、奶牛单产、牛奶产量表[8]
  在这段时期期,奶牛主要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养殖基础薄弱、饲养条件简陋、管理粗放。
 
  ②快速发展期(1979—2011年)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奶牛养殖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长足进步。这32年里,全国奶牛存栏量增长了21倍,牛奶产量增长了29倍。
 
  表2 1979年和2011年中国奶牛存栏、奶牛单产、牛奶产量表[9]
  在此期间,中国奶牛单产[10]水平稳定提升,从不足3000公斤/年提升到5000公斤/年以上,奶牛养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牛奶产量大幅攀升,牛奶逐渐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此期间,奶牛养殖业领域的单一公有制被打破,个体饲养户成为养牛的主体。《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农牧民拥有了饲养奶牛的自主权。1982年,农村家庭养牛数占奶牛总存栏量增长至52%,1990年,个体户占比从1978年末的6.1%提升到68.1%。
 
  90年代中期前,除了农垦系统等国有奶牛牧场外,各地奶牛饲养户基本上都是手工挤奶,原料奶的卫生指标难以保证。1997年,中国第一家奶牛养殖专业村挤奶站成立,为全国散养奶牛实现机械化挤奶探索了新方法。
 
  1999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乳品企业开始学习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经验,机械化挤奶得以推广,原料奶质量明显提升。[11]
 
  ③向现代化迈进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奶牛养殖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逐步由数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2024年和2012年的奶牛存栏量基本相当,但牛奶产量提升了32%,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奶牛养殖水平大幅跃升,奶牛单产提升显著。
 
  表3  2012年和2024年中国奶牛存栏、奶牛单产、牛奶产量表[12]
  在此期间,中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4年,以乳企为主导的奶牛养殖业升级拉开帷幕,此后,由规模化的牧场生产的牛奶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奶牛场标准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牧场广泛应用全混合日粮及配套设备,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率达100%,传统牧场加速向现代牧场转型升级。养殖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奶源质量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奶业逐步成长为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齐全、执行有效,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规范严格,产量持续增长、质量安全稳定的现代化食品产业。
 
  如今,中国奶业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奶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创造了奶业发展的东方奇迹,翻开了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奶业协会,《中国的奶业》白皮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第3页。

  [2]刘成果,《中国奶业史》,通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6页。

  [3]刘成果,《中国奶业史》,通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10页。

  [4]刘成果,《中国奶业史》,通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78—146页。

  [5]刘成果,《中国奶业史》,专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1—4页。

  [6]刘成果,《中国奶业史》,专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158页,388页。

  [7]刘成果,《中国奶业史》,专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第180页。

  [8]数据来源:李胜利 魏宏阳《世界奶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9]数据来源: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中国奶业年鉴2023》,第418页。单产:李胜利 魏宏阳《世界奶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10]奶牛单产是指一头奶牛在一年或一天内产的平均鲜奶量。奶牛单产是衡量奶牛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是奶牛养殖经济学中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奶牛养殖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1]参阅刘秀娟:《中国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第23页。

  [12]2012年奶牛存栏、牛奶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23》,中国农业出版社,第418页。

  2023年中国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牛单产数据来源:中国奶协。

  2012年奶牛单产数据来源:李胜利 魏宏阳《世界奶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