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相聚,小酌几杯岂不美哉?
路边小店、集市摊贩的“农家自酿”“纯粮酿造”散装白酒是不是很诱人?
散装白酒价格诱人,包装“原生态”。
但这看似“纯天然”的酒里,可能隐藏着一种无色且具有类似乙醇(酒精)的气味,能致命的物质——甲醇。
01
甲醇 vs 乙醇: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我们常说的喝酒,酒里所含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能让人兴奋、微醺,但过量也会伤身。而甲醇,俗称“工业酒精”,与乙醇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剧毒物质。
1
乙醇:
进入人体后通过肝脏代谢,虽也伤肝,但如不过量危害相对可控。
2
甲醇:
进入人体后同样由肝脏代谢,但会产生致命的毒物甲酸。甲酸会引发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同时攻击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坏死,出现视物模糊甚至永久性失明;
甲醇本身以及其引发的酸中毒和脑部缺氧,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痛、眩晕、嗜睡、意识模糊、昏迷,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数据显示,误饮5毫升以上甲醇就会出现中毒症状,10毫升以上可能致盲,30毫升以上就可能致命。
02
散装白酒为何易致甲醇中毒?
甲醇和乙醇在口感、外观无差别,肉眼无法分辨;
正规酒厂在酿造过程中,有严格的工艺和设备来分离和去除白酒发酵时必然产生的少量甲醇。
不合规的“小作坊”可能存在:
1.生产工艺落后:缺乏专业的蒸馏和提纯设备,无法有效从酒中将甲醇分离去除。
2.原料把控不严:植物原料(特别是薯类、水果、变质粮食)的果胶质是甲醇的“母体”,如果把关不严,存在腐败、变质,极易产生大量甲醇。
3.利益驱使,恶意勾兑:一些无良商家直接用工业酒精掺水勾兑成“白酒”出售,这无异于直接投毒!
03
中毒信号别混淆
这些症状要牢记
甲醇中毒初期症状和普通醉酒很像,容易被误判,以下症状要牢记:
1.早期(0-12小时):类似醉酒状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2.进展期(12-24小时):视力下降、视野模糊、畏光,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腹痛。
3.危重期(24小时后):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可能因呼吸衰竭或脑水肿死亡。
警惕“假愈期”:早期症状缓解后,看似好转,实则甲酸仍在体内蓄积,几小时后可能突然加重,易延误治疗。
04
防患于未然:
如何远离假酒中毒?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避开这些“雷区”能大大降低风险: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购买来源不明、包装简陋、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三无”散装酒或瓶装酒;
2.认清产品标识:购买时仔细查看酒瓶上的标签,包括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成分表等信息是否齐全清晰。
3.对“自酿酒”“农家土酒”保持警惕:家庭或个人作坊由于缺乏专业的提纯和检测设备,在发酵过程中极易产生超标的甲醇。饮用此类酒品风险极高。
4.提高集体聚餐安全意识:在参加农村宴席、集体聚餐时,对来路不明的酒品要坚决不喝。
5.储存要分家,避免误饮:切忌将工业燃料与白酒混合存放,以免误饮!
05
中毒急救抢时间
这些措施能救命
甲醇中毒救治的关键在“快”,一旦怀疑甲醇中毒,要立即采取“一停二催三送医”措施:
1.立即停止饮用:让患者停止接触可疑饮品,避免继续摄入甲醇。
2.及时催吐排毒: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催吐,减少甲醇在胃肠道的吸收。
3.尽快送医救治:第一时间拨打120,务必告知医生患者饮用了可疑酒类、饮用量和时间。
4.保留样本,协助诊断:将患者饮用的剩余酒样随身带往医院,协助医生快速确诊。
面对真假难辨的酒精,我们最好的护身符就是“提高警惕,正规购买”。
最后温馨提醒:美酒虽好,生命更贵,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将这篇实用的小科普
分享给您关心的家人和朋友
多一人了解
多一份安心
让我们携手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安旭,陈伯扬,王勇。醇基燃料应用发展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4,34(03):67-71.
DOI:10.13608/j.cnki.1000-4416.2014.03.015.
[2]潘季荣,高华伟,解东来等。醇基燃料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建议[J].煤气与热力,2019,39(06):25-27+46.
DOI:10.13608/j.cnki.1000-4416.2019.06.017.
[3]李亚,赵伟,宋玉倩等。自泡中药酒甲醇超标导致中毒性视神经病变2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4):183-186.
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3.1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