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蓝美股份千万级资金收购VitaCyan专利技术,校企合作推动功能食品产业迈向新阶段

   2025-10-30 中国食品网5070

2025年10月30日,辽宁——在第三届“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大会上,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美股份”)正式宣布以千万元级别资金完成对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研发的“蓝莓花色苷酪蛋白稳态化技术”的收购,该技术被命名为“VitaCyan”。这一合作被视为校企协同推动功能性食品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也为蓝莓花色苷在眼部健康、抗炎、抗衰老及体力恢复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图:VitaCyan专利转让签约仪式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从业者,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路径。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会上系统展示了其在浆果深加工领域的科研成果,蓝美股份作为关键产业转化方,由执行总裁金磊出席并详细阐述了VitaCyan技术的应用前景。金磊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将这一具备国际视野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这不仅体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彰显了蓝美股份在功能食品领域持续创新的决心。”

科技突破:从“成分添加”到“功能实现”

蓝美股份长期致力于蓝莓全产业链布局,其选育的“蓝美1号”蓝莓于早前被认定为国家林木良种,并成功获批为新食品原料。该品种提取的蓝莓花色苷在眼部健康、血糖代谢、肠道调节及体力恢复等领域已开展多轮临床研究,逐步形成了从育种、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图:“蓝美1号”蓝莓国家林木良种

然而,蓝莓花色苷分子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长期制约其产业化发展。沈阳农业大学李斌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攻关,开发出“手套-手”分子特异性稳态化技术——通过酪蛋白作为天然载体,将花色苷分子包埋形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显著提高了其在加工及人体吸收过程中的效率。

图:《Nature》杂志发表VitaCyan技术原文

该项研究成果曾被《Nature》专题报道,引发学术界与产业界广泛关注。实验数据表明,VitaCyan技术使蓝莓花色苷的耐高温性能提升30%以上,并在动物及人体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吸收率和代谢水平的显著增长。李斌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蓝莓花色苷与酪蛋白的协同作用,使其在肠道中的生物利用度实现10倍级的提升。”这一数据意味着,通过VitaCyan这一创新形式,消费者摄入的蓝莓营养成分能够被人体更充分、更高效地利用,真正实现“1+1>2”的营养增益效果。

产学融合,构建科技转化新范式

金磊在发布会中强调,VitaCyan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成果体现。蓝美股份将把该技术与“蓝美1号”蓝莓花色苷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其在功能性食品、固体饮料、膳食补充剂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品从“成分添加”迈向“功能实现”

面对健康消费的持续升级,金磊补充道:“当前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概念性添加,而是追求切实可感知的产品价值。VitaCyan的引入,正是为了提升功能成分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业内专家认为,VitaCyan的推出将推动行业从“成分添加”向“功能添加”、从“概念营销”向“效果导向”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贯通“种植—研发—临床—产品”全链条。此外,蓝美股份在蓝莓良种选育、原料合规与深加工领域的系统布局,也为地方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立足长远:服务“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

在发布会尾声,金磊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VitaCyan技术开发一系列着眼于眼部健康、抗氧化及糖脂代谢等方向的功能性食品,并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持续探索蓝莓精深加工的多元化场景。 业内专家评价认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为技术支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也为中国功能性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和技术升级树立了标杆。蓝美股份借助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在践行“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了企业担当。

随着VitaCyan技术逐步投入产业化应用,功能食品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的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而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亦将决定中国食品科技在全球竞争中的未来地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