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同舟共济 食安为宁 | “无糖”,就是健康的?——揭开无糖食品的健康真相

   2025-10-29 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3030
  在现代社会追求健康饮食的潮流中,“无糖”或“不含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超市货架上充斥着各种标榜“无糖”的饼干、饮料、巧克力等产品,许多消费者认为选择这些产品就能远离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无糖”真的不含糖吗?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规定[1],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被称为“无或不含糖”。这里的糖,指的是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淀粉等。而超市里火爆的“无糖”饮料等产品,虽然“不含”葡萄糖、蔗糖等添加糖,却使用了甜味剂作为“代糖”来补充食品的甜味。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甜菊糖苷及一些糖醇类物质等[2]。这些甜味剂热量低,但甜度却是蔗糖的几百倍,因此备受食品生产商的青睐,添加到“无糖”食品中。
 
  甜味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是安全的,一般无需担忧,但也需节制。研究[3]显示,代糖可能干扰人体代谢,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能力下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代糖的长期摄入,可能会改变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多,这种失衡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代谢等功能,进一步影响健康状态。
 
  结语:
 
  “无糖”不等于“健康”,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整体的平衡与适度。无糖食品可以作为过渡选择或偶尔的替代品,但不应该成为依赖。最明智的做法是减少对甜味的过度追求,回归食物本真的味道,培养真正健康的饮食习惯。记住,在营养领域,很少有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平衡与多样才是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 史嫣然,怀玉,张斓曦,等。食品中代糖类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24,(07):44-46.DOI:10.20087/j.cnki.1672-8114.2024.07.013.
 
  [3] 邓璐。代糖与人体健康关系探索[J].中国食品工业,2025,(01):104-106.
 
  供稿 | 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