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买水果时,可能都见过手掌状的草莓、双生车厘子,或是裂开的桃子。对于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水果,有人怀疑是“植物癌症”会致癌,也有人认为用了过多激素有害健康,还有流传“歪瓜裂枣更好吃”的说法。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其实畸形水果背后藏着不少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在此之前,先给畸形水果一个定义:指在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或整体形态上明显偏离该品种典型特征或质量标准的果实,常由环境、授粉、营养、病虫害、生理、遗传或人为因素引起。本质上,它是果实正常发育过程失调的结果,其判断既基于生物学规律,也受市场主观标准影响。
一、畸形水果是怎么来的
畸形水果其实很普遍,只是市面上销售的已经过筛选,日常不易见到。其产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授粉受精不良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花朵若不能均匀、完整完成授粉受精,果实各部分发育会不同步。比如花期遇连续阴雨、低温或大风,昆虫活动减少,会导致授粉不均;高温、干旱等逆境还会降低花粉活力,最终子房中仅成功受精的部分膨大,未受精部分生长停滞,形成草莓“鸡冠果”这类畸形果。
(二)环境影响
温度、水分、光照的剧烈变化均会导致果实畸形:花期或幼果期遇低温霜冻,会直接损伤花器与幼果组织;高温干旱则干扰植株正常生理代谢;果实膨大期若由干旱突然转为大水浇灌,内部细胞迅速吸水膨胀,易撑破外果皮成为裂果;连续阴雨天导致光照不足,则易导致养分积累不够引发发育异常。
(三)植物激素失衡
植物激素是调控果实发育的关键信号。不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打破平衡,导致番茄出现“空洞果”“尖嘴果”等畸形。此外,病毒病或螨虫、蓟马等害虫早期危害花芽或幼果,也会干扰内源激素分泌,形成如病毒番茄的“鬼脸果”。
(四)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衡
营养供应问题直接影响果实发育。钙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缺钙会使细胞壁脆弱,引发番茄、辣椒的“脐腐病”及裂果;硼影响花粉管伸长与授粉过程,缺硼可致授粉不良而形成畸形果。反之,过量施氮肥会使植株徒长,与果实争夺养分,并影响钙、硼等元素吸收,间接导致畸形。
(五)物理损伤
幼果生长中受机械损伤也会畸形,比如被枝叶持续刮擦、遭冰雹打击、被昆虫咬伤或人为损伤后,受伤部位生长受阻或木栓化,健康部位继续生长,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畸形,如常见的“偏斜果”(lopsided fruit)。
(六)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可致果实形态、大小与结构显著偏离正常。植物会在自然条件下偶然出现遗传变异个体,或者因人为进行物理辐射或化学手段诱发变异。售价不菲的白色草莓,就是因为合成颜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果实无法产生红色,最终呈现出白色外观。
(七)人为造型
除上述客观因素外,也有主动定向诱导水果产生外形畸形的情况:出于观赏、猎奇或文化需求,可通过模具、化学干预等方式人为制造畸形果,例如方形西瓜、带字苹果、“福娃人参果”(实为黄瓜)。但这类果实性价比低、风味较差,消费者若无明确需求,不必为奇特外形支付溢价。
二、畸形水果的传言
面对外表不佳的水果,消费者天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加上负面传言广为流传,一些观点被以讹传讹,不仅影响消费选择,也令果农蒙受损失。下面我们拆解三个常见传言:
(一)畸形水果中的激素超标吗?
传言:畸形水果是过量使用激素导致的,吃了对人体有害。
真相:批量出现的畸形果需警惕,但偶发畸形多由自然因素引起。
结合前文畸形果形成原因可知,畸形果可作为判断种植过程可能使用过量激素的线索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激素过量“可能”导致特定畸形,但畸形“不一定”源于激素过量。
(二)畸形水果受过核辐射?
传言:水果受到辐射产生畸形,吃了可能致癌。
真相:畸形水果与有害辐射几乎无关联。
传言源于对核事故的情绪化解读和科学概念混淆:若果树真受到高剂量辐射,细胞会坏死无法结果,而非“结畸形果”。为防范放射性污染,中国海关对进口食品实施放射性检验,并禁止某些敏感地区食品输入,无需过度担忧。
(三)“歪瓜裂枣”更好吃?
传言:“虫桃烂李,好吃无比。”
真相:有一定道理,但比较片面。
受病虫害影响的“歪瓜裂枣”,在逆境胁迫下乙烯加速合成,促进糖分积累,成熟更早,风味较早显现。因此,在同批果实中,它们可能相对更好吃。但如今优质水果供应充足,这类果实已难进入市场。
面对畸形水果,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安全性。我国对上市水果有严格质量安全标准,仅因授粉不良、物理挤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畸形果,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与正常水果无异。但批量出现、外形夸张的畸形果需警惕可能激素过量;病虫害致畸且果肉腐烂的应丢弃。总之,判断畸形果能否食用,关键看品质而非外形。
三、畸形水果的商业价值
畸形并非全无价值。农业史上,一些畸形果经选育成为特色品种,实现“逆袭”;也有果农通过人为致畸,打造视觉效果,将畸形转化为卖点,进军高端礼品与猎奇市场。更有商家将本可能被丢弃的“丑水果”重新包装,另辟蹊径做成小资风格的生意。
(一)品种选育
农业生产中,畸形是需规避的问题;但在农业育种中,畸形本质是果实或植株在遗传、环境或人工干预下的变异,常为育种提供珍贵素材——育种者可从中筛选兼具优良性状的变异,经选育固定为特色品种。最经典的是染色体工程培育的“无籽西瓜”,其不育性本是生殖畸形,却因食用方便成为市场宠儿。
(二)外观造型
通过模具、贴纸等可控物理干预,可以改变果实形态,提升商业溢价。比如人形“人参果”的吉祥造型成为赠礼佳品;带“福”“寿”字样的苹果,能契合节庆消费需求。这种“形态定制”不影响食用安全,还通过差异化形态创造多元价值,开辟了礼品、文创等细分市场。
(三)“废物”利用
美国因消费者“审美偏见”,每年有约1000吨外形瑕疵但品质优良的水果被浪费。2018年,Misfits Market抓住商机,将“丑水果”变废为宝:品牌直接与农场合作,低价收购这类滞销水果,通过订阅制生鲜盒卖给消费者,价格比超市低约30%。该品牌不强调“丑”,而是通过菜谱分享、厨师合作等方式,展示其美味,扭转消费者偏见。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食物浪费,还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可见,“不完美”中常蕴藏机遇。从选育到造型,再到重新定义,对畸形的每一次创新利用,都在拓展市场边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冷知识时间——方形西瓜
方形西瓜又称立方体西瓜,由日本人小野友之于1978年培育成功,是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的特产,还曾获得美国专利。据当地农协介绍,最初培育目的是节省冰箱空间,便于储存和取用。
国内也有及时跟进试种,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985年。但这种“艺术品西瓜”,直到2000年左右才火爆起来,单个售价一度高达上千元人民币,甚至被日本当作奢侈品出口。
为了保持完美方形,果农通常会在西瓜彻底成熟前将其采收,使得甜度不佳,方形西瓜更多是凭借其独特造型和超长存放时间被用作装饰。2015年前后,方形西瓜因口感远低于预期,加上种植成本高、农药使用频繁,导致市场热度骤降,到2018年国内种植户已不足鼎盛时的5%。
方形西瓜的兴衰证明,缺乏品质支撑的农产品创新难以持久。农产品改良应遵循“品质>外观>噱头”的价值排序。
四、后记
至此,相信大家对开头的疑问已有答案。“畸形”在多数日常与社会语境中是贬义词,因它与“缺陷”“不健康”紧密关联,但在生物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它则是中性术语。
消费者买水果,自然想挑外表光鲜的,这也是直观判断果实质量的首要参考。但水果世界丰富多彩,畸形水果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都客观存在。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畸形果有更全面、科学的认知——它们并非洪水猛兽,多数只是“长得不好看”的普通食物。我们既不必因“颜值”歧视造成食物浪费,也不应被营销噱头误导交“智商税”。(供稿:省质检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