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槟榔口腔癌怎么看?科学加工破除致癌传言

   2018-06-19 中国食品网9790
核心提示:  槟榔在中国存在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热带水果,槟榔在海南、台湾等地区被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源
  槟榔在中国存在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热带水果,槟榔在海南、台湾等地区被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源,而槟榔本身亦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当代国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刘坤曾做客北京卫视节目《养生堂》,力证槟榔的养生功效,作为药用的槟榔原来具有消导积滞、利水理气和轻微的导泄功能,排毒效果与其他药物相比更加温和。
 
  在中国,槟榔很早就是一味传统中药,被称为四大南药之一。但近期,“槟榔口腔癌”让槟榔走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面是受人喜爱的中药材,一面是让人听之色变的一级致癌物,小小槟榔竟然有着截然对立的双重身份。人们到底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槟榔这种美食?槟榔口腔癌的说法有十足的科学依据吗?
 
 
  因为快速提神的功效和健胃消食、清洁口腔的健康作用,槟榔近些年已成为新晋的人气国民美食,几乎全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到槟榔身影。而2003年8月,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将槟榔认定为与烟草、酒精等为同一类的一级致癌物。消息一出,瞬间扭转了关于槟榔的舆论指向,人们将槟榔与致癌属性直接关联起来。尽管并无医学根据,但人们总偏向于把口腔癌患者的病发归结为嚼食槟榔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世卫组织关于致癌的说法主要源于对印尼等国槟榔制作和食用习惯的调查。东南亚国家传统食用槟榔的方式分两种:直接食用鲜槟榔果,将七至八分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涂上白灰,再包上蒌叶直接食用;咀嚼槟榔块,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核、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两种方式都以食用槟榔芯为主,添加物也不够卫生和健康,因风俗习惯使然而大量食用,必然危害健康。但要注意的是,以湖南为主要生产加工源地的干果槟榔制作却未被列入调研样本中,所以致癌的结论并不能适用于新工艺下的干果槟榔。
 
 
  根据学者的论文调查,咀嚼槟榔引起口腔癌主要源于槟榔(芯)中的槟榔碱成分。过度过量地嚼槟榔可引起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最终有可能诱变为口腔癌。传统槟榔制作方式以石灰水浸泡,加以强碱性、刺激性很强的香精、香料,辅料中这类成分会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加之不成熟的烟熏加工造成偏硬的纤维口感,这些都让槟榔这种食品备受诟病,也成为致癌舆论的矛头指向。
 
  在几十年的工艺发展过程中,槟榔加工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熏制加工方式,代之以蒸煮工艺。利用槟榔碱溶水的特性,在蒸煮过程中可融解掉大部分槟榔碱,切片环节中又以物理切除的方式切掉大量的槟榔芯。经过十八道完整工艺加工后,保留下来的槟榔碱含量极少。据某高校报告称,加工成的槟榔干果,槟榔碱相对于原果已减少43.6%,加工过的槟榔含有68种成分,槟榔碱只占到其中的0.5%,成分含量少,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
 
  除了槟榔果与槟榔加工干果两种食品在形态和内部成分的不同,致癌食用量本身也是不确定的,过量食用易致癌在槟榔致癌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目前对槟榔致癌的剂量并无科学说明。因此,站在某些博眼球的舆论面前,以偏概全过度批评槟榔的观点不够科学,毕竟槟榔口腔癌说法目前尚无定论,且槟榔本身的健康作用也不容否定。不过,消费者理性适度食用,更能保证自身的绝对健康,减少身边家人的担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