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 现代化石部落

   2015-07-23 中国食品网963
核心提示: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是个小村庄,村边挺拔的白杨树,村口成排的柴草堆,村里成行的红砖房,看不出这里与其它村有什么不同。走在
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是个小村庄,村边挺拔的白杨树,村口成排的柴草堆,村里成行的红砖房,看不出这里与其它村有什么不同。
走在五家子村的村路上,你偶尔会看到黄头发、白皮肤、高鼻梁、深眼窝的人。这不是外地游客,而是本村村民。要问他们为什么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因为他们是有部分俄罗斯血统的柯尔克孜人。
发现富裕柯尔克孜
为什么有着俄罗斯血统的柯尔克孜人会到富裕县定居呢?8月14日,踏查记者来到五家子村进行探访,了解了这一情况的来龙去脉。
柯尔克孜是突厥语,“四十个部落”的意思,祖居叶尼塞河流域、杭爱山、阿尔泰山一带,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将柯尔克孜族先民划入元朝领土,元朝在此设万户府。
按照当地老人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1733年,清雍正帝在位期间,叶尼塞河流域哈克斯公国柯尔克孜族的一部分向西迁往新疆,当年8月2日,另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东迁至乌裕尔河沿岸,并在这里建立起五个房子,分别是韩、吴、常、蔡、刘五个姓氏的家。从那时,这里有一个新名字—五家子村。8月2日,也因此成为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人的东迁节,当地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五家子村在富裕县城南12.5公里处,小村共有554人,除了柯尔克孜族,还有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汉族。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有2000余人,富裕县占1400人,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以五家子村为最多,有282人,占全村人口的51%。因此,五家子村是全省最大的柯尔克孜族聚集村。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外迁民族,几百年来与当地民族融和在一起。1940年,一位日本专家在调查蒙古族的过程中,发现有8户额鲁特蒙古与其他蒙古人在相貌、语言方面差异非常大,作了初步的记载。1944年,又一位日本学者发现了五家子村柯尔克孜人,写出了专门介绍富裕柯尔克孜人的调查报告。
1951年,当时的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对五家子村柯尔克孜的考察影响最大。当时,于毅夫领着调查组对这个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亲自执笔写出了“嫩江草原上的吉尔吉斯人”一文,在吉尔吉斯人同意的前提下,正式把这个民族恢复为吉尔吉斯族。1960年,为与新疆同根同源的柯尔克孜族名称统一,五家子村的吉尔吉斯族改为柯尔克孜族。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富裕柯尔克孜人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胡振华教授经过多年的语言研究,认为富裕柯尔克孜人讲的就是古代的吉尔吉斯语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五家子村也因此被称为化石部落。
柯尔克孜族老人说柯族
在长期与当地蒙古族、达族、汉族居民的共同生活中,语言上互受影响,准确地说,富裕柯尔克孜人讲的柯尔克孜语是被蒙语、达语影响了的吉尔吉斯语。这个事情,可以通过当地柯族老人说的欧利娅女士寻根的故事得到佐证。
欧利娅的祖辈是哈克斯公国的公民,30多岁的欧利娅前些年留学哈尔滨,嫁给哈尔滨一个小伙子后,一直在哈定居。听说富裕县五家子村聚集着280多名柯尔克孜族人,而且这里的柯族人是300多年前从哈克斯公国迁过来的,便于2008年来五家子村寻根。
在五家子村,欧利娅受到了村支书范如宇的热情接待,并找来了几个年龄最大的柯族老人。老人们把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故事,讲给欧利娅听。几位老人多年来,从没用柯语讲过这么多话,显得异常兴奋。欧利娅和这几位老人,竟然可以用古老的吉尔吉斯语交流,双方竟是同根同族,不虚此行的欧利娅显得很高兴。
指着老祖宗留下的几百年前的老门,76岁的柯族老人常连忠说:“这个门是卧室门,两扇对开,上面一个钉子都没有,是纯木头的。门上没有玻璃,只有一格一格的楞,上面贴着窗户纸。他们往窗户纸上喷豆油,这样屋里亮,窗户纸也防雨,而且耐用。”高鼻、深目、蓝眼睛,一看常连忠就是柯族人。
在友谊乡党委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75岁柯族老人韩淑珍的家。韩淑珍很白,是白种人的那种白,鼻梁很高,鼻子很大,眼窝深陷,眼睛是褐色的。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她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丈夫吴永发曾跟毛主席照过像。
韩淑珍的丈夫叫吴永发,1956年少数民族代表参观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并在人民大会堂墙外与毛主席合影留念。被毛主席接见后的第三年,吴永发就入党了,当上了五家子大队党支部书记。
韩淑珍家除了女儿会唱柯语歌,其他人都不会柯语。孙子、外孙子都先后考上大学了,他们用的都是汉语,有时说蒙语,就是不说柯语。年轻人没有人会柯语,他们也不张罗找韩淑珍学。“如果他们想跟我学柯语,我会教他们的。有人问,我就教,没人问,我也懒得教。”韩淑珍无奈地说。
柯语本来是有文字的,可五家子村的柯族老人,只会说柯语,不会写,也不会读。韩淑珍含着眼泪对大家说:“会柯语的也就我们这几个老人了,如果我们没了,五家子的柯语也就没了。”
美丽的柯尔克孜族传说
据柯尔克孜族老人常连忠回忆,富裕柯尔克孜族来自遥远的叶尼塞河。传说准噶尔部王子达瓦齐与清朝皇帝作斗争,被阿睦尔撒纳出卖,被埋伏的清兵俘虏。富裕柯尔克孜族属于达瓦齐的部落,参与了准噶尔与清廷的斗争,战败后迁往黑龙江。据可以查实的史料证实,历史上确有达瓦齐其人,参与了准噶尔与清廷的斗争,所以研究柯尔克孜族的专家认为,柯族老人口耳相传的口头历史与历史相去不远。
除了有关达瓦齐的传说,柯尔克孜的口头历史还与一匹大白马有关。传说中的大白马领着柯族人,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水草肥美的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沿岸,大白马死在一个小湖边,旁边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当主人发现大白马时,被白马身下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迷住,他们停止了东迁的脚步,在这里最先盖起五间房子,因此叫五家子村,大白马旁边的湖因此得名白马湖。
记者来到白马湖,早已不见了当年的模样。原来,五家子村就是围在白马湖四周建起来的小村庄。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吴元丰,从浩如烟海的满文资料中发现了26件与柯尔克孜东迁有关的史料。史料记载柯尔克孜共有两次东迁,第一次是1733年,雍正帝接受了靖边大将的建议,把柯尔克孜族迁往黑龙江。第二次是柯尔克孜族参与了准噶尔部与清廷的斗争,当作战俘被东迁至黑龙江。第一次东迁,是圣旨,柯尔克孜族得到了清政府的礼遇,第二次东迁,是战俘,赏给官兵为奴,地位低下。
关于富裕的柯尔克孜人,有学者认为是第一批迁来的柯尔克孜人的后裔,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是第二批柯尔克孜人的嫡传。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两批柯尔克孜人可能在此融和。
在柯尔克孜的东迁路线问题上,一直有着南线和北线两种说法。柯尔克孜人的口头历史里,多次提到北京。南线说认为,他们是从新疆到北京,然后再迂回到富裕。近年来,由于大量的满文资料的发现和研究,使得柯尔克孜东迁路线定格在北线。既穿越喀尔喀蒙古草原,到达齐齐哈尔。
今天的生活很美好
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人以前以游牧为主,刚来富裕时不会种地。后迁来多户汉族、蒙古族、达族人家,各民族间相互通婚。柯尔克孜人逐渐地跟当地的汉人学习种庄稼,但与富裕其它村相比,一直富不起来。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今年64岁的常锁老人。常锁是一个地道的柯尔克孜族人,从他的穿戴上还可以看到柯族人的痕迹。30年前的五家子村,有个小名叫“国队”。为啥起了这么一个名呢?当时五家子村叫生产队,所有社员都大帮哄,一个好劳力一年挣的工分还抵不上口粮。一年下来,剩的最多的是布票和棉花票,为啥能剩呢?没钱买呗!当时有一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顺口溜儿,五家子村啥都伸手向国家要,一年到头都是靠国家救济。这句顺口溜儿正是五家子村当时的真实写照。因此,五家子村就有了小名“国队”。
据常锁老人回忆,当时全村住的都是土坯墙、草房,唯一一座砖房还是土盖儿的。常锁回忆说:“我结婚的时候,和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铺大圈炕上。买了一块非常便宜的布,一拉帘就算是洞房了。一年到头,也就是年三十晚上能吃上一顿不管饱的肉,大米饭做梦的时候常吃。”
“五家子村从1981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从那时开始,村子真是一年一个样。”说到这里,常锁老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听说柯族王文广家去年新盖了大房子,我们驱车来到他家。100多平方米的大砖房,墙外贴着白瓷砖。屋里是火炕,上面一个海绵垫子,冬天住火炕,夏天住海绵垫子,真应了小品火炕上面安弹簧的话。
36岁的王文广,偷偷跟我们亮了亮家底。一台车,两辆摩托,家里十头大奶牛。这时王文广的妈妈买菜回来了。指着菜园子里的荒草,王文广的妈妈说:“现在日子好了,谁还在院里种菜呀,我宁可买菜,也不种菜。有伺候菜的时间,干点啥不挣钱呢!”
村委会主任孙来珍感慨地说:“从那以后,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到了现在,村民的日子那就更不用说了,吃穿不愁,村民基本都住上了砖瓦房。2003年起村里大规模养牛,现在全村554人,养了800多头奶牛。从2006年开始农民,种地不缴税了,国家还给补贴。村里人都富了,人均收入3700多元。要是没有国家的富民政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连想都不敢想。”
这正是“五家子村柯族多,高鼻深目皮肤白。东迁历史口头传,吸引专家学者来。”
见面拥抱亲脸颊
柯尔克孜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礼节多少有点跟欧洲人相似,见面也是拥抱亲脸颊。
走进五家子柯族村,采访韩淑珍的时候,终于见到了正宗的柯族“见面礼”。随行的友谊乡副乡长刘昌玉,一见到老朋友韩淑珍,笑呵呵地寒喧着伸出手来,要跟韩淑珍握手。
75岁的韩淑珍,有风湿,本来腿脚不太利索,但看到老朋友刘昌玉来了,还是三步并两步地冲上去,上来就是一个热烈的拥抱,抱上就不撒手了,一边唠着贴己话,一边在两边的脸颊上各亲一口。
大家一下愣住了,然后哈哈一顿大笑。协助我们采访的富裕县宣传部副部长孟宇宏,边开玩笑边认真地说:“怎么就可乡长抱啊,这还有部长呢?”韩淑珍哈哈一笑,“那还不得一个一个抱啊。别着急,谁都不落。”这种礼节,只有柯尔克孜的老人才会做,年轻人一般都用握手来代替了。
这只是一个日常的礼节,柯尔克孜人其他礼节还很多。韩淑珍向记者介绍,柯尔克孜人非常尊敬老人,年轻人见了老人,必须毕恭毕敬地行礼问候;如果是骑马相逢,年轻人要下马行礼问候,并请老人先行;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喧哗,吵闹,否则视为对老人不尊敬;年轻人不能从坐着的老人面前跑过;与老人同行时,要请老人先行;进门时要请老人先进,并请老人上坐;吃饭时先敬茶并请老人先食。遇到家长里短的纠纷,要请老人调解,遵从老人的意见。柯尔克孜家庭一般是三世同堂,老年人是一家之长,晚辈对长辈十分孝敬,没有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柯尔克孜人爱幼风尚很浓,无弃婴之习,在家庭和社会中,小孩受到特别的爱护和照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清真
推荐图文
推荐清真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