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究竟谁才说了算?国内食品添加剂的天然化之争

   2019-06-17 环球贸易网10790
核心提示:  韩女士是北京的一位上班族,记者在北京的一家高端超市采访到她时,她正在为身边四岁的女儿挑选零食。我本能的反感各种添加剂
  韩女士是北京的一位上班族,记者在北京的一家高端超市采访到她时,她正在为身边四岁的女儿挑选零食。“我本能的反感各种添加剂,我之前也在母婴论坛上学过一点知识,主要就是看看防腐剂啊、色素什么的,或者就是看配料表简单不简单。”对于挑选的标准,韩女士这样表示。
 
  多年来,由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安事件的刺激,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于食品天然化的追求甚至比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强。但是坦白说,相较于欧洲、日本、澳洲乃至部分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国内食品行业,尤其是包装食品的天然化似乎没有太多惊喜之处。大量消费者仍然认为欧洲、澳洲、日本等地的食物会更天然。这里面的原因,可能与相关法规界定模糊、食品企业态度保守,以及消费者认知不清等多重因素相关。
 
  添加剂之争:消费者“不理性”还是企业太“懒惰”?
 
  根据尼尔森的一项研究表示,国内消费者对于“天然”与“健康”的重视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他们最不喜欢在食品中看到的成分依次是人工香精、防腐剂和人工色素等添加剂。可见,在判断天然与否方面,添加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添加剂行业的人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消费者不够理性,觉得添加剂都是不好的。事实上,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对的。”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向记者表示:“香精本身就只能微量添加,加多了味道根本受不了。至于人工色素,确实有一些争议,但是只要在限量内添加,问题都不大。可以说,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业。”
 
  对于这样的观点,作为消费者的韩女士表示不以为然:“我觉得这就是给自己找个偷懒的理由。比如这两款糖,”韩女士指着一款德国进口软糖和奥地利进口硬糖说道:“它们的配料表就特别简单,我一看就懂,国产很少有这样的产品。再说,添加剂和天然并不矛盾呀!为什么香精不能是天然的?色素不能是天然的?至于毒性什么的,毒药吃少了也死不了人。但是既然有好的,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找理由,继续用差的呢?”
 
  不可忽视的添加剂法规的影响
 
  像韩女士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欧洲、美国、部分东南亚国家等地,法规对于食品配料的天然化起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欧洲和美国,香精是可以区分出“天然香精”这一门类的,于是众多企业为了凸显其配方优势,纷纷采用天然香精。而在国内,相关的法规则并不区分天然和人工,统一归类于“食用香精”,让两者同场竞技。
 
  从企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天然香精量少价高,一方面却又没有宣传优势,于是天然香精在国内便显得鸡肋。
 
  再比如在欧洲,一份研究表示诱惑红、柠檬黄等人工色素会引起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等多动症行为,使得欧洲立法规定外包装上要警示人工色素的危害,导致众多企业纷纷改用天然色素。但是在国内,食用色素同样没有“天然”和“人工”的法定区分。天然色素成本更高,但是如果用了天然色素,又不方便大张旗鼓地宣称“天然”,因为法律无依据,于是很多企业也就默默继续使用价格低廉的人工色素。
 
  而消费者那头,很多时候不得不依靠自己来判断一个成分是不是天然。一位刚怀孕的张女士就谈起了她“补课”的心路历程:“我从怀孕后就开始特别关注配料的知识。我原来觉得苯甲酸钠不好,因为有苯;山梨酸钾大概是从梨子里提取的天然物质、调味用的,后来才知道两个都是防腐剂。我还一度以为柠檬黄是天然色素,后来被群里几个资深宝妈群嘲,哈哈。”
 
  在互相纠葛中蹒跚前行
 
  在欧洲一些国家里,消费者、法规和企业似乎形成了合力去推动食品配方的天然化。与之相比,国内则显得复杂得多。
 
  一方面,消费者的诉求很强烈,但甄别配料的知识却相对欠缺。另一方面,添加剂的相关规定从行业角度出发保证了公平竞争,但这样又似乎不能很好的回应消费者的诉求,甚至导致消费者无从甄别。而企业方面,天然化无疑带来高成本,但其投入不一定有回报;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积极做出天然化的改变,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生怕因为找不到法规依据而面临风险……
 
  最终的情况是,大量国内消费者还是认为欧洲、日本、澳洲的零食更天然。国内食品添加剂如何破局、如何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天然的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