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作为史上最著名的吃货汪曾祺不惜卖了字典去吃过桥米线成就了一段佳话:1939年秋这位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大二那年,有过一次失恋,两天两夜不曾起床。好友朱德熙吓煞,挟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赶到46号宿舍。“起来,吃早饭去!”见小汪瘫睡如泥,朱德熙在门口大喊。于是乎,两人晃悠出去,卖了字典,各吃了碗一角三分钱的过桥米线——全好了。彼时师生度日清苦。然汪曾祺的吃货本色,已初露锋芒。
在一篇名为《米线和饵块》的文章中,小锅米线、焖鸡米线、鳝鱼米线、叶子米线、羊血米线、干烧米线……汪曾祺在文中详细描写了多种米线的做法、吃法和特色,可见在昆期间确实吃得不少,也确实非常喜欢这种云南特有的食物。

对于云南最具特色的“蒙自过桥米线”,汪曾祺有过这样的描述:“入门坐定,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一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几如纸;一碗白胚米线。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汪曾祺盛赞过桥米线:“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不很饿,吃米线;倘要充腹耐饥,吃饵块或饵丝。”对于云南特有的另一种食物饵块,汪曾祺也颇费笔墨,特别是烧饵块,他这样写道:“两手捏着,边吃边走,咸、甜、香、辣,并入饥肠。四十余年,不忘此味。”

作为中华名小吃”蒙自过桥米线”堪称“一个人的盛宴”,比脸还大的海碗加上几十个装满食材的小碟子,还没吃,心里就已经有天下唯我独尊的快感。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在这里,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2009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