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钢说,金青哲教授第一次听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时,“以为我是个骗子”;当他把材料拿给业内好友时,“他们看都不看,压根不信”。
究其原因,在大多数育种家眼里,玉米是“专业”的淀粉作物,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含油量天生较低。
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便某个玉米品种真的能做到超高油,而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走在‘粮食作物’的康庄大道上何必要趟‘油料作物’、‘蛋白功能’浑水”的质疑。
然而,据宋钢介绍,“华健1号”含油量达25.7%,籽粒直接榨油后玉米粕蛋白质含量达25%左右。要知道,即便是进口高油大豆含油率也就不过22%左右,且二者亩产量相当。同时,宋钢透露,他已经有了后续苗头组合,含油量会高超过30%,产量比“华健1号”能高出20%。除去种玉米比种大豆高出的成本,比较效益可想而知。
创新是种业的灵魂,包容是创新的基础。这是在采访过程中,宋钢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其实,跳出效益的条条框框,单就高油、高蛋白来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是一种种质资源的创新;就我们的“油和肉受制于人”(进口大豆是油料及蛋白重要原料)的尴尬境地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探索尝试。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下,种惯了玉米的农民,既可继续种玉米,又能因品种的功能多样性而获得更多收益,或许也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