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构建“一体两翼”模式 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2015-11-11 中国食品网2600
核心提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追求更高要求食品的过程中,食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追求更高要求食品的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尤为严峻,作为拥有70%以上农村人口的全椒,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群众的饮食健康,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切关注。
 
2014年,基层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新途径,构建“一体两翼”监管模式,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原来的“一家独唱”,变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大家唱”的新局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1月6日,滁州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暨“四员”工作现场会在全椒召开,对全椒“一体两翼”监管模式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至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803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41家,食品经营单位1881家,小作坊367家,餐饮服务单位526家,食用农产品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988家。
 
“一体两翼”监管模式,即以市场监管执法为主体,以镇、村(社区)“四员”为左翼,以电子监控监管系统为右翼,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以市场监管执法为主体。
 
充分发挥食品监管队伍主力军作用,实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三级联动和合力共治。制定县级食品监管事权划分机制,绘制全县食品生产经营户分布示意图和网格化监管责任示意图。在网格化巡查的基础上,明确监管目标和重点,责任到人,延伸到户,做到了“四明确、三建立、两不漏”。即:明确安全责任人员,明确监管责任区域,明确监督管理范围,明确监督管理任务;建立食品安全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监督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岗位责任制;做到管理对象一户不漏,管理人员一个不漏。实现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责任化”管理为手段,以“精细化”管理为标准的监管工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执法,对食品安全采取“零容忍”。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四个最严”的要求,联合农委、教育等部门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和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去年以来,在农村食品安全整治中,共查获“五无”、过期、变质和仿冒侵权等假冒伪劣食品1500余件、13400公斤,立案查处农村食品市场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215起,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件4起,移交司法机关2起,依法处理农村食品安全投诉举报38起,为农村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2万元。
 
以镇、村(社区)“四员”为左翼。
 
强力推进“四员”工作,在全县10个镇129个村居建立起有282人的“四员”队伍,其中,各镇政府明确2名工作人员为食品安全管理员和食品安全宣传员,各村(居)委会明确2名干部为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四员”队伍承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协助执法、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的职责。一是每月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证、照、环境卫生、进货查验等基本要求对照检查1次,并填写“日常监督检查记录”;二是协助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应对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做到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坚持每半月将隐患排查信息汇总报县食安办和辖区市场监管所,遇重大、临时突发性时间及时报告,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供参考,增强了基层监管的实效性和靶向性。四是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增强公众健康安全消费意识,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社会知晓率。一年多来,全县“四员”队伍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约11280户次,协助专项整治和执法136次,处理或配合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374起,报送工作信息7590多条,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备案登记1429份,备案率95%以上,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2276份,有效预防了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保障农村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巩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镇村“四员”的基础上,结合新《食品安全法》关于推动社会共治和省局关于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的要求,全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县再聘请了48名社会监督员、100名群众评审员、10名媒体传播员和10名舆情监测员,建立了168人的“新四员”队伍,引导和动员社会参与,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打通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8月份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中,该县“四员”工作受到省检查验收组的充分肯定。
 
以电子监控监管系统为右翼。
 
2014年以来,全椒县市场监管局以“电子监管、远程监控”为主线,建立了一套集数据、图表、影像于一体的可跟踪、追溯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极大的提高了监管效能,有效避免监管死角,降低行政成本,解决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是实时监控。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原则,以镇村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餐馆为试点,通过安装高清摄像头的方式,对经营单位生产加工过程全过程实行图像视频实时监控,为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二是便捷执法。通过在手机中安装客户端的方式,执法人员在农村监管现场就可以登录系统查看生产经营主体的检查记录、诚信记录等信息,也可以将本次检查情况及影像等发送到系统,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或整改,增强打击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在应急处理和重大案件办理时,可以通过这一电子监管平台实现农村现场和监控中心的联合办公,县局第一时间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处置,并对一线执法人员进行指导;三是政企互动。建立完善的生产经营主体台账系统,利用监管系统推送功能,及时向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传达有关政策、通知,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通过政务公开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监督抽样结果、专项整治成果、重大案件办理等信息,提高对农村食品安全违法分子的打击力和震慑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