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安全的“底线”在哪里?

   2004-11-11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5270

如果有关部门长期对潜在问题放任失察,以致矛盾激化、积重难返,则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四处“救火”的疲于应付状态———这,显然不是一种有作为的姿态,也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食品安全的“底线”在哪里?是不是只要“不吃死人”就算“安全”?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两则报道提醒人们,“没吃死人”绝不是食品安全的“底线”。这两则消息分别是:其一,青海因私盐泛滥,全省每年有三分之一人口食用的不是加碘盐,而青海是高缺碘地区,近18万人因此患有碘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患者达5.5万人,儿童智商比其它非病区儿童低10~15个百分点。其二,卫生部监测显示,我国婴儿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母乳喂养的实施不尽乐观,使用婴儿奶粉趋势正在与日攀升。一些生产婴儿食品的公司正在以与相关规则相悖的方式,不遗余力地推销母乳替代产品。年初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只是众多问题的冰山一角。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不断传出有毒食品现身市场的消息,这种消息不时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有人甚至开始谈论起“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话题。在这种情形下,食用私盐及用奶粉代替母乳喂养婴儿,似乎让人难以与“食品安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时下,一提及食品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餐桌上的食物含不含违禁的有毒成分,能否达到基本的卫生标准,而对那些一时半会儿“吃不死人”的食品问题似乎却无暇顾及了。换句话说,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底线”期待已经很低很低。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经过多年建设,我们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经济实力壮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莫非人们反而要为最基本的吃的问题忧心忡忡了?于情于理,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

  常识告诉我们,不含有毒成分、“没吃死人”,绝不能成为食品安全的“底线”。食品安全的标准至少应当设定在必须保障公众健康的层面上。其中的健康概念,应当包括对一个人群的长时期的健康考虑。事实上,健康问题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因为这既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之一。离开公众的健康,所有的经济成就、所有的发展指标,都将失去意义。

  而常识性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食品安全居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困扰人们的心病,人们之所以对食品安全不抱“过高期望”,其中,有诸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

  无疑,政府监管的不到位是一个大问题。以前面提到的新闻为例,报道说,“食盐销售网络和盐政执法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老百姓吃不到放心盐的两大顽疾”。关于“使用婴儿奶粉趋势与日攀升”这一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位官员就认为,目前的管理办法“尚存在很多弱点和模糊不清的地方”,“实施管理办法的部门责任不清”。当然,除此之外也还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如生活习惯问题、健康知识普及问题,以及贫困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等等。但是,对于肩负保障公众健康的相关部门来说,这一切都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相反,这只能说明其监管责任更为重大和不可疏忽。

  应对突发恶性事件,考验着一个政府的快速应变能力;而应对那些负面效应隐藏期较长的社会问题,诸如一时“不会吃死人”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考验着一个政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执政能力。如果有关部门长期对潜在问题放任失察,以致矛盾激化、积重难返,则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四处“救火”的疲于应付状态———这,显然不是一种有作为的姿态,也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