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对 食品安全学科建设 的几点意见

   2004-11-01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8580

  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处长欧百钢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反映在科技界、教育界,就表现在对食品学科的建设上。在我国,由于食品科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虽然近年来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但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食品科学的发展仍然显得有些缓慢,基础还很薄弱。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高等院校已开设的88个一级学科之中,与食品相关的只有9个;381个二级学科之中,与食品相关的只有30个。食品学科所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很少,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秀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薄弱。
  目前,国家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努力提高食品学科建设水平。很多大专院校都加强了食品及相关学科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安全”这一学科更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根据我国学科建设的政策,高校在获得一级学科授权后,就有权根据自身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社会的需求,在此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都在食品安全学科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据统计,已经有12所高校在食品专业及相关专业中设置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二级学科。如:中国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了“营养与食品安全”二级学科;江南大学设置了“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华南理工大学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二级学科等。这些说明,社会对食品安全学科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如何让“食品安全”这一新兴学科健康快速发展,迅速为我国培养新型食品安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食品界一个新的课题。
  统一专业名称,加速学科建设目前,食品安全一词在社会各领域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食品安全学科的名称还未达成共识。
  在已经设置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二级学科的12所高校中,其专业名称竟然无一重复。有的学校叫做“食品安全”,有的称为“粮食安全”,有的名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食品安全学科涉及的面很广,12个相关专业共涉及了7个一级学科,如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兽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及生物工程等。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学术界对食品安全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这个差异不尽快消除,对食品安全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将是极大的限制。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目前,在信息领域里,信息安全也是一个热门的新兴学科。但是,在已经建立信息安全专业的21所高校中,虽然也涵盖了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但其中的16个二级学科的专业名称就叫做“信息安全”。名称的统一,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其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因此,食品科技界、教育界也应尽快对食品安全专业达成共识。不仅仅是专业名称上的共识,更应该是从专业本身的内涵到外延的共识。同时,由于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很广,我们还要清楚地把握食品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只有达成共识,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
  应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在高校中,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多数集中在本科教育过程。针对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各高校也应该加强高级食品安全人才的培养。由于食品安全学科是一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学科,涉及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社会、贸易等多学科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食品安全专业学位的设置。
  培养食品安全高级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服务可以更加直接,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
  建立沟通协作组织食品界应当适时建立一个由科研界、教育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专业促进委员会”组织。尽快对食品安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便于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教育界多方面协作,增强学科的社会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处长徐俊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监督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工作重点。在检测技术方面,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指标限量值逐步降低,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多残留)、速测化、便携化。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残留;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的监测、溯源和预警技术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评估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危险性评估技术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诸多文件中,同时也成为制订食品安全标准和仲裁贸易纠纷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已成为各国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都在努力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食品安全标准成为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战略重点。
  结合国际上食品安全科技发展的经验,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参考WHO、FAO关于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则,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和方法;将食源性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作为分析重点;在开展危险性评估的过程中,重点进行人群暴露和健康效应评估;要重视针对易感人群的危险性评估;对危险性评估进行适时更新,为制订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批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经过科学认证的重点研究和检测机构,为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与重点方法提供科技支撑。根据我国国情,在近期应重点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同时,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高、精、尖检测方法,开发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留检测技术。包括: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食品中重要病原体检测技术。
  三、进一步发展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努力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控制技术和兽药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
  四、健全国内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将食品安全或卫生标准与食品质量标准分离,转变为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的“水平型”标准。
  五、完善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加强特殊监测活动,特别是对突发公共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与预警。对利用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进行的恐怖活动进行严密监控。完善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整合监测网络体系的力量,协调部门之间、进出口系统之间监测网络重复建设和相互割裂的问题。
  六、继续开展和扩大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建立食品安全科技示范模式
  根据对“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区基础上,探索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可行的示范模式;加强示范区之间、示范区与共性技术项目之间的沟通,实现共性技术与示范区的对接,在示范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应解决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史贤明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中国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空间,世界经济社会也因中国的加入而更加完善。“入世”给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贸易开通了顺畅的渠道,同时也对食品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否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现阶段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管理体系的建设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管理上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间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协调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的规划和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应进一步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GMP)管理,加强预防和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新技术食品的管理。对各行业乃至消费者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科技体系的建设
  ●监控体系食品安全的控制理论研究在我国刚起步。监控体系主要还是回顾式调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只能溯源,不能预防。在检测技术方面,目前我国的检测方法还大多局限于传统检测方法,费时、费力、准确性低。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品很少拥有中国知识产权。
  ●标准体系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订(修订)生产和贸易中急需和重要的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评估技术的研究,建立标准、法规的通报与咨询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支撑技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破除国外相关技术壁垒的应对方法和技术。
  ●预警体系系统地监测并收集食品加工、销售、消费全过程,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各类信息;对人群健康与疾病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早期鉴定病原,鉴别高危食品、高危人群;评估食品安全项目的有效性,为规范卫生政策提供信息和预防性策略。
  ●应急体系研究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机理及其控制理论;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和相应的信息传送网络;建立服务于执法机构的应急快速反应技术体系。
  ●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广和实施HACCP体系,建立一套能够识别和监测及其预防可能导致食品危害的安全体系,保证食品从原料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安全。
  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鲍俊凯
  近几年,世界各地连续发生大肠杆菌O157、二恶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事件。出于贸易保护目的,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用以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借口。现在,以食品安全性为由的技术壁垒已成为食品、农产品国际多边贸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至少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残留量规定标准都有新的调整。欧盟对农药残留量检测标准提高了10—100倍。对于某些痕量物质,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现有仪器很难检测出,因而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大困难,给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造成很大障碍。
  可能造成技术壁垒的因素有国家的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和程序,特别是产品各类卫生标准、加工和生产方法,检测、检验、出证和批准程序,检疫处理,包括与动物或植物运输有关或与在运输途中为维持其动植物生存所需物质有关的要求在内的检疫处理,有关统计方法、抽样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的规定以及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
  卫生标准对食品造成的贸易障碍最为常见。例如:欧盟执行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共118项,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日本进口大米要求检验123项农药残留,目前日本正制订或修订食品中各种残留标准限量4000多项;韩国进口大米要求检验95项农药残留,进口红小豆要求检验33项农药残留。
  还有一些检测项目必须要有价格昂贵、精密度很高的仪器才能完成。例如:欧盟对食品中硝基呋喃代谢物质的检测必须使用液—质串联色谱仪,检测精度达到0.1μg/Kg才能完成检测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一百七十亿美元出口农产品、食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食品贸易,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双边协商和交涉当在贸易中出现技术壁垒问题,影响贸易的正常进行时,及时向贸易对象国提出交涉,就有关问题进行谈判,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要求对方撤销不合理的措施或更改做法;二是要求对方延长实施的时间,留有适应过渡期;三是要求对方实施救助,请对方提供技术帮助,提高适应对方技术要求的能力。
  ●提交WTO争端解决仲裁一般情况下,不采取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因为,走争端解决机制这条路费事费时,往往裁决一个案子要两三年甚至更长,解决问题非常困难。
  ●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尽可能适应对方的要求或反制对方。
  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相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之下,食品将更安全,技术壁垒将更少,食品国际贸易将会更活跃。




壹食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