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安全准入门槛为何高不起来?

   2004-10-12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9260
国庆长假,阖家团聚大快朵颐是不少家庭的主题曲。然而,一谈及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很多人恐怕对口中的美食便啖之无味。为保障食品安全,从10月份开始,深圳市的市场食品准入门槛将会提高——凡无《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禽畜定点屠宰许可文件和《营业执照》的生产、销售者经营的食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售卖无合法来源食品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经营者,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取消其食品经营主体资格。而据记者了解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大城市,并无迹象表明会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

  高标准食品安全体系难以强制推行

  据卫生部发布的公报,今年第二季度我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激增。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132起,中毒4700人,死亡97人,与第一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了80.8%,中毒人数增加了188.5%,死亡人数增加了64.4%。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为此,有关专家称,应尽快推广国际公认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食品安全体系——HACCP。然而据记者了解,这个标准目前只是一个第三方认证标准,国家并未强制推行,而且也没有任何准备强制推行的迹象,这个安全体系推广的难度究竟何在呢?

  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网站上,有关农产品认证体系的信息中可以找到有关HACCP的解释,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据了解,HACCP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食品生产进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

  北京市质量监督局标准化研究处的有关人士告知记者:这个标准现在不会被强制执行,目前只是引导式推行。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黄昆仑解释说:“HAPPC是针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设的,而中国很多小企业是小作坊式的,一旦强制推行此标准,那些小企业就没有活路了。现在必须要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是那些要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和那些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食品的企业。”

  所以现在HACCP只是一个第三方评价体系,不代表国家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说,HACCP是一种可做可不做的认证。

  北京市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则告诉记者:“做HAPPC认证,企业要考虑所付出的成本和所得利润是否相称。现在对HACCP做认证的都是一些社会认证机构,而现在市场上这些认证机构价格不同,认证所需时间也不同,有两个月,有三个月,还有的要半年。”

  那么为什么会有收费和时间上的差异,记者未能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认可监督部门得到答案,只是知道国家对此应该是有费用和时间的规定和限制。

  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农牧良种企业是通过了HACCP认证的一个企业,其集团质量部门主任刘菡洁告诉记者:“通过HACCP认证是企业自愿的行为,如果国家强制推行,则有在食品行业设立技术壁垒之嫌。”

  国家质监总局市场准入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HACCP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美国食品生产行业集约化程度高,而我们国情不同,所以不可能强制推行。今年国家强制实行的是QS标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保障,即在大米、小麦粉、酱油、食用植物油和食用醋5类食品上加贴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这是国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第一步。

  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难以统一标准

  其实质量认证标准是(农)产品行业要建立的“三个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中的一环。

  在近日举办的京台现代农业发展与合作论坛上,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范学珊强调说:“在三个体系的建设中,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是这基础性的一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国家也没有强制推行执行标准。

  刘菡洁告诉记者:“在质量安全环节,除了食品卫生标准,国家没有其他强制执行标准。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企业是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标准建立的指导意见去自己建立控制标准的。三元集团的一套安全标准体系中常常含有几百个标准,非常复杂。”

  黄昆仑对此的解释是:“不同的食品,安全体系建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制定统一标准。现在只有靠行业规范、企业自行制定,好的企业的内控标准往往高于行业标准,不好的企业就很难说了。”

  自然,对于三元集团这样的企业来说,有能力也有财力建立这样一套标准,但很多小食品企业却没有也不愿去建立这样一套标准体系。在产品质量认证上企业没有强制标准,造成食品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很低,许多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能顺利进入市场,这样势必会增加检测检验部门的成本。

  国家质监总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拿QS认证来说,从1月份起,国家已经颁发了2万张证书,但目前全国5类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约6万家,也就是说通过了的只有1/3的企业,但那些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却覆盖了全国85%以上,所以国家在考虑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时,就不得不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否则一些基础食品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完善食品检测检验难以筹措经费

  在阜阳奶粉事件中,泰顺和福鼎查处的空壳奶粉企业,最小的企业只有5万元的投资额。但奶粉企业光购置一台喷雾塔设备,就至少需要几十万元的资金。如果严格按照食品质量(QS)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这些企业根本就进入不了市场,想造假也没有条件。可是由于体制上存在的漏洞,这些漏网之鱼便成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最好诠释。

  所以欧阳喜辉认为,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太低或者没有门槛——有些企业是通过了各种认证,但那些没有获得认证的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能混迹市场,就是因为这个门槛形同虚设,就好像手持证件的人可以进入某个大厅,但由于门口没有警察严格盘查,没有证件的人也可以进入。另外由于立法不完善,即使工商部门检查到了这些“问题食品”,对市场“问题食品”的处罚却无法可依。罚多少,怎么罚都没有统一标准。

  除了体制上久已存在的“多龙治水”弊病造成这种漏洞外,监测检验体系部门经费的不充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食品行业企业众多,国家各部门对各类食品基本采取的是抽检手段,而且所有检验检查的负担都是国家支出,经费肯定有限,这样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食品质量的抽查活动如同消防队员救火一样,什么出事就去检查什么,奶粉出事大家全部都去检查奶粉,速冻食品出现问题就去抽查速冻食品。这样“问题食品”在市场上也有了可乘之机。

  另外经费的不足还影响到我国检验监测手段、设备、人员素质。黄昆仑介绍说:“在这方面我国与国际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别的国家能监测100多个指标,而我们只能做十几个指标,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门槛高不起来的原因。这造成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外国的农产品能轻松进入中国,而中国的产品出口却很难。”

  业内人士对此建议道:“针对现在情况,很多食品企业集中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能力低,要一下提高准入门槛,确实有困难,但可以考虑在一部分针对弱式人群的如老人和婴儿食品的准入门槛可以相应提高,严格把关;对米、面、油、酱油、醋、肉、乳制品、饮料、罐头、方便面等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生产许可证制度要强化管理。另外对那些确实没有卫生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定坚决取缔,这样可以减少检验监测体系经费不足的困扰。”(北京现代商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