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肉类工业峰会话题:全球共筑肉类食品安全防线

   2004-09-01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3090
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峰会8月24日在京举行,300多位国内外专业人士聚焦目前全球最热门的食品安全相关话题,形成国内国际行业组织、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产销企业多元性高层对话,峰会达成一系列共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惠鲁生:
  市场要靠信用支撑
  目前我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特征日趋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是交易,其整个过程要靠信用支撑。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从四个层面开展:第一层面是政府信用建设。政府信用最关键的是人,真正支撑信用体系建设的是能力,是科学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人才。第二层面是协会信用建设。协会要充分发挥监督、自律、协调、服务职能,在信用建设包括职能发挥上有所作为。第三层面是企业信用建设。这是信用建设的核心。企业信用建设就是要守法经营,对社会承诺,对产品承诺,对消费者承诺。第四层面是社会信用建设,最大限度地普及社会层面上的信用观念。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检疫司司长 纪政昆:
  三大体系须尽快建立健全
  全国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配套建立健全食品标准、检验检测、信息发布三大体系。
  首先,要加大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力度,形成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协调,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食品标准新体系。加大食品卫生标准制订修订力度,重点制订农残、添加剂、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等的限量要求;二是加大技术装备投入,完备检验手段,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建设形成以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省级和中心城市检验机构为骨干,市(地)和县级检验机构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潘耀国:
  肉类消费环境建设尤其重要
  目前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定增长期,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农村地区。
  当前,尤其要重视的是肉类消费环境建设。随着现代销售方式向农村的延伸,农村市场正在迅速拓展;消费方式的引导,在人们肉类消费量增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调整肉类消费在一日三餐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减少晚餐中肉类的比重,宣传引导人们早餐肉食品消费的质量和数量。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 马克:
  寻找开发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的牛羊肉出口国,牛羊肉工业的每个环节都由一个最高协会代表并牵头。澳大利亚奶牛协会、澳大利亚饲料供应商协会和澳大利亚肉类加工业协会承担了相关行业的项目研究、开发以及市场营销计划,并负责制定标准。
  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建立并完善农牧业检疫体系,以进一步参与全球农牧业贸易。目前,澳大利亚农牧业检疫体系面临的挑战就是寻找和保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澳大利亚必须保护它的自然环境和它良好的动植物健康状态,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农牧业贸易,包括允许农产品的进口,接受将具有危险性的外来病虫害和疾病降到可接收程度的进口协议,承担符合澳大利亚稳妥的然而并非零风险的检疫风险。
  
  世界肉类组织新任主席 帕屈克·摩尔:
  肉类包装前移至牧场
  全球肉类企业纷纷投巨资进行肉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成本非常高,消费者应当了解这个趋势,并深知其中道理。
  目前肉类制品生产趋势是将包装前移至牧场。作为WTO标准,食品安全变得十分重要。一个成功的肉食品企业应当具有:制定有10年发展战略和计划;辟有增长空间;拥有适时的投入。
  成功的肉类食品企业在运营上必须是有效的,有高效严格的管理,有出色的客户关系,有管理、服务和产品的创新。
  
  世界肉类组织原主席 菲利浦·森:
  国际食品贸易准则强调透明度
  据世界肉类组织预测,全球红肉生产增长率2004年将为1%,全球肉类贸易将减少3%,市场销售率增长趋缓。但全球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肉类产量连续数年保持较大增长幅度,出口不断扩大,对全球猪肉产量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同时,中国拥有亚洲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牛肉消费市场,而美国牛肉消费目前保持平缓水平。由此预计,中美将成为世界两个最大的牛肉消费国。
  食品贸易准则极其强调透明度,其次强调国民待遇准则和风险评估准则。中国很多组织、机构和企业已经参与到食品安全掌控体系中,即从农场一直延伸到餐桌的产品质控模式。各领域的原料生产者、产成品加工者有必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作为肉类消费大国,中国消费者应更重视食品安全风险规避。
  
  中国肉类协会会长 李水龙:
  韩型将引发产业组织和技术革命
  中国成为世界肉类产量之最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国肉类生产尚处于以追求数量为目标的粗放增长模式,中国肉类工业化远未完成。
  近几年,中国肉类工业处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期。
  转型的方向是以肉类食品安全为中心,推动工业化生产,带动产业化经营,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现代流通;转型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以人为本”的肉类产销强国;而转型的过程将是中国肉类工业新一轮的产业组织和技术革命的过程。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 周光宏:
  肉类加工和包装构成国家立项热点
  中国科学界高层在一次选择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投票中,最后确立的不是航天科技而是农产品加工项目。
  我国目前确定的科学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技术有三项:冷却肉、发酵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十一·五”肉类研究方向确认了三个领域:关键技术、设备研发、物流配送。核心原则就是要为肉类产业服务。
  
  双汇集团董事长 万隆:
  屠宰流通现行规则亟待刷新
  目前国内肉类食品安全涉及的问题与世界产肉大国、消费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如何消除这种落差,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我认为,应尽快完善肉类工业屠宰和流通规范,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退出机制。
  首先,实行生猪屠宰准入制。改“定点制”为“注册认证制”。凡认证合格的企业,必须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凡未经认证或未通过认证的,不准进入屠宰行业;其次,屠宰推行量化分级注册管理制度。划分企业认证等级,实行分级注册管理;出台《屠宰法》,将生猪屠宰加工、产品流通等环节纳入法制化管理。
  中国肉类企业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肉类工业的融合,全面建设集客户关系管理、制造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一体化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实现数据管理信息化、流程管理线细化、决策执行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肉类工业应当生成一批“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能力强,效益好,污染少,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肉类企业集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德国CSB-系统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经理 思文·席勒:
  企业流程蕴含合理化潜能
  肉食企业所发生的成本70%为材料成本。因而,意识到成本挖潜的企业正在通过合理化项目投资降低成本。通过合理化项目的应用,具有可靠质量保证的材料流供应链高度一体化连接,并从而达到了优化产品质量标准、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效果。
  肉类企业要连续不断地优化运营过程,从采购到生产、仓储、销售,整个运营过程各环节都要准确地配合衔接。此外,肉食加工的特殊环节如牲畜结算、优化分割及配方优化、配料的回溯功能也被考虑其中。从供应商的挑选到产品入库质检,从采购优化到优化分割,从批次结算到收益调控,从配方核算到配方优化,从运输到一体化仓储管理,从包装到全自动价格标定,从委托订单接收经过电子数据交换到条形码扫描,从利润计算到管理-信息-系统,从生产计划到一体化企业管理的财务计划,所有的企业流程都蕴含着可计算的合理化潜能。
  
  荷美尔国际食品公司总裁 理查德·布劳斯:
  确保食品安全是企业必需的成本
  在美国的猪肉产品中,荷美尔的产品占到70%~80%,2003年荷美尔集团销售额达到42亿美元。荷美尔集团在8个国家和地区建有9家企业,其中两家企业在中国,目前荷美尔在华合资企业刚刚获准其产品向日本出口。
  荷美尔在华合资企业的西式肉制品分销各地1100家零售店,并决定开发上市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肉制品,加大品牌投资。
  确保肉类食品安全是企业应当承担的成本,荷美尔公司始终坚持这一点。今年中国生猪价格涨幅很大,猪肉制品加工成本增加。因此,肉类加工企业必须减少边缘成本,以确保产品质量。
  
  中国香港五丰行董事长 陈树林:
  成本劣势会抵消资源优势
  肉类生产的发展不仅靠规模,还靠实力和技巧。作为世界肉类产量领军国,中国肉类企业面对诸多挑战,一是质量问题。以产量作基数的中国肉类产品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如果想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就一定要达标;二是品种问题。品种、规格存在空白,如果不按需求生产、出口,即使没有质量、数量隐患,仍不会找到销路;三是成本问题。生产成本劣势会抵消掉资源优势。目前肉类特别是生猪价格正以两位数上扬,导致出口产品失去竞争性。如果品种、质量均符合需求,但消费者会考虑是否能承受,分销商会考虑有无利润空间。中国肉类企业要坚持执行国际标准,综合考量肉类产品成本问题,以赢得国际市场认同。
  
  中国肉类研究中心所长 王绪茂 :
  应当推行企业明示担保
  目前肉类行业质量检验关注点已从产品本身成分的检验监督转向非产品本身成分,如着色剂、药残、农残、蛋白质是肉蛋白还是添加的植物蛋白;从营养型的检验升级到食品安全型检验检测。各质检机构正在购置精密仪器,并着重研究开发药物残留检验方法,预计单纯营养型检验将被淘汰。
  国内肉类产品开发目前进展到理念下的系列创新,应当逐步实行企业明示担保制度,即企业明示其肉制品使用的原料、生猪品种、添加剂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胡小松 :
  食品安全不允许“万一”
  企业斥巨资于开发研究只是第一步,同时要推行科研开放。大中型企业除自办研发中心外,还可“借外脑”提升研发能力。企业研发配备硬件仅仅是投资于企业的现在,而有远见的企业是要投资未来,那就是智力建设、人才建设。
  工业食品日益充足,使食品风险与安全掌握在企业家手里。食品安全不允许“万一”。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消费者投给企业的选票。为什么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不敢粗制滥造不敢作假,而销于国内市场的产品却肆意制造假冒伪劣?企业应当明白,当13亿选票不投给你时,将失去的是什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