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社评: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2004-05-08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9480
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视线。而随后在全国其它一些地方相继查出大量劣质奶粉的报道,以及前几天媒体关于“色素造出红心土鸡蛋”、“香河毒韭菜大肆进京”的惊人曝光等,更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形势的担忧。随着讨论的深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安全这样一个问题。而反思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认为,其所呈现出的三个共同特点不容忽视———
一是危害时间较长,危害后果严重。在“秘密”被“发现”以前,一些“特色食品”一般都已经经营了相当一段时间,并不同程度地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有的消费者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譬如,阜阳事件中,劣质奶粉伤害婴儿的惨祸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屡屡发生”。
二是首先揭开“盖子”的往往是记者、媒体,而非相关职能部门。如果不是新闻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的力量,某些“特色食品”的“秘密”相信直到今天还会在“传承”之中,还会被众多消费者所“享用”。譬如,河北省香河县出产的韭菜占据北京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这里,每当农民用高毒农药3911给韭菜灌根时,“其刺鼻味道数里可闻”,可“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却闻若未闻。”
三是媒体曝光后,领导批示、专项工作组、联合检查组闻风而动,大检查、大整顿和严肃的查处以及周密的善后工作随即展开。然而,在不少情况下,突击整顿的效果却往往因为缺少长效的机制做保障而大打折扣,常常是“风头”过后,不法厂商和劣质食品又卷土重来。譬如,一些地方“久治不愈”的“吊白块”、注水肉、地沟油等市场“顽症”就是例子;而阜阳劣质奶粉伤害婴儿的事件早在去年一些媒体就曾曝光过,当地有关部门也大力查处过,但悲剧今年还是再次发生了。
显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盖子”揭开后,我们并不缺少查处并治理劣质食品的能力和手段。但问题是,在某些地方,有关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反应机制却相当迟钝,有的甚至已经到了漠然置之、麻木不仁的地步。平心而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监管市场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提高的水平和速度与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观念、方式、手段仍然显得落后。这突出表现在:对把好产品的市场准入关缺乏责任感、主动性,等到真正出事了以后才介入调查;监管市场仅仅满足于所谓的“集中性大检查”、“统一执法活动”,忽视日常信息采集和处理;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不“深挖”,借口“管理权限”、“异地执法困难”而罢手,等等。这当然是造成一些地方有关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反应机制迟钝的实质原因。而进一步讲,解决好这些问题,即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如今,建设法治政府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法治政府的要义就在于每个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每一项职责,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贻误,否则就应当依法受到责任追究和惩处。在涉及广大公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上更当如此。
“货从何来?又是谁人准入?阜阳发现了,其它地方怎么样?”但愿,类似的发问能给负有监管职责和职能的“有关部门”以必要的警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