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警惕食品安全的“真空地带”

   2004-01-30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6920
■ 一些超市“裸体”食品缺乏安全卫生屏障

  春节,作别菜市场的拥挤与喧哗,老百姓纷纷将菜篮子锁定在了大超市,图的就是个餐桌安全。然而,记者最近走访了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华联”、“维多利”等几大超市后却发现:超市的安全卫生屏障并没有真正构筑起来。

  为了突出舒适的购物环境,拉近与顾客的距离,许多超市采取了“零距离接触”、开放式售货的原则,让顾客尽享购物方便。但是,这样毫无约束地随意挑捡、选择,任意地触摸食用商品,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记者看到,许多超市没有完善的防尘设施。几乎所有的干果、蜜饯、糖果、榨菜等都是放置在一些敞口的木容器里供顾客自选。顾客在挑选时弃勺子、镊子于不顾,随便用手摸,时不时还有人抓上一把、摩挲一下又放回去。更有甚者还要品尝个不停。

  在一些超市的冷冻食品区,记者看到饺子、汤圆等冷冻散装食品大都裸放在冰柜里。有的消费者在买的时候还要掰开来看看,有的把破皮的从袋中抓出来扔回去。走到熟食区,也是一样的情景:薄薄一层保鲜膜包装的熟肉制品、米面制成品或半成品,散放在冷藏柜里,也是任人捡来捡去,甚至贴到鼻子上闻,用手捏来捏去。记者看到一些营业员并没有戴口罩和手套,而散装的肘子、香肠、丸子等熟食都是敞开来卖的。在凉拌菜柜台,用来装菜的塑料碗上套着一次性塑料袋就直接拌起凉菜来。走到香气四溢的糕点区,记者看到有的顾客几乎把货架上所有的面包都抓个遍。虽然每个面包都有包装,但那只是薄薄一层纸。

  记者注意到,散装食品柜台的标签上通常只有零售价格、商品名称等寥寥数字,没有明确的“身份证”表明它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以及配料。售卖的到底是新货还是陈货,顾客不得而知。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1月1日已经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实行。食品准入本该为食品流通竖起一道高高的“门槛”,然而记者观察到,超市的一些面粉、米、油并没有“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购物市民,他们对食品准入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基本上都说听也没听过。记者看到,这几个顾客购物筐里的粮、油基本上没有安全标志。

  在超市卫生意识较薄弱的情况下,专家提醒消费者应多考虑选用包装产品,远离散装食品和“裸体”食品,认清食品安全标志,注意自我防护,同时应保持文明的购物习惯,商家也应该对售货方式有更多的规范。


  ■ 不少乡村散装食品在尘土飞扬中叫卖

  油条、糕点、熟肉等散装食品,在露天场所现做现卖,没有包装,加工原辅料质量无从把关,更不用说产品保质期和生产标准等规范管理。这种现象在乡村集市上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这种散装食品的市场流量增大,交易频繁,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显得十分突出。

  春节是隆重的传统节日,老百姓过年图的就是个平安,但据了解,每年年关因食物质量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疾病和轻微中毒事故时有发生。记者走访一些乡村集市后了解到,农村散装食品市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环境差。无论是加工环境还是销售环境、卫生条件都达不到标准。一些加工好带到集市上卖的食品,如糖果糕点、煮制肉食等,其加工场所多半是家庭作坊式的,规模小、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者往往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有无传染病等无从知晓。因为乡村集市大多是设立在村庄内或小镇上,在道路两旁露天经营,过往的人群车辆不时扬起尘土,销售环境很差。

  其次是原辅材料质量难以控制。比如糖果糕点,因为没有包装,执行的生产标准根本无从说起,所使用的白糖、蜂蜜、面粉、油类等原辅材料,其质量全由加工者主观决定,很容易造成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家住河南上蔡县退休在家的张大爷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县城里买惯了包装规范的东西,如今回到老家买这些吃的,心里总不是那么踏实。张大爷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也有所提高,农村的一些旧习俗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农村市场秩序,也应该像大城市一样进行规范管理,这对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农村散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跟农村市场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有着必然关系,也和执法部门基层力量薄弱有一定关系。农村市场比较分散,规模小,管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管理投入也比较大,但随着人们对市场秩序的重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相信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食品市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