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舌尖上的隐患:食源性疾病就在身边

   2025-09-25 常州疾控3150
  每个人的一日三餐,看似寻常,却与健康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食源性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只有在新闻里才会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吃了不洁的路边摊、保存不当的剩饭剩菜、没煮熟的海鲜、甚至一杯生水,都可能成为疾病的源头。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源性疾病而患病,其中近42万人因此死亡。食源性疾病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在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之际,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看不见的危险”,学习如何在日常餐桌上守护家人的健康。
 
  食源性疾病就在身边
 
  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急性腹泻、呕吐;
 
  病毒: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容易在学校、集体食堂中暴发;
 
  寄生虫:如弓形虫、华支睾吸虫,多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淡水鱼虾而感染;
 
  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常常急性中毒,危害性大;
 
  天然毒素:如毒蘑菇、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素,一旦误食,后果严重。
 
  这些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们引发的疾病,却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例如
 
  夏天常见的凉拌菜,如果没有充分清洗和冷藏,就可能滋生细菌;
 
  孕妇喝未经巴氏消毒的鲜奶,有可能感染李斯特菌,影响胎儿;
 
  路边常见的野生蘑菇,即便外表鲜嫩,也可能暗藏剧毒。
 
  食源性疾病离我们并不远
 
  它们常常就潜伏在
 
  一顿饭、一杯水之中
 
  食品安全十个细节
 
  食品安全并不是复杂的医学难题,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细心和规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著名的“五要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 “食品安全十个细节”:
 
  勤洗手:加工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生肉后,都要认真洗手。
 
  生熟分开:切生肉和熟食要用不同的刀具和案板,避免交叉污染。
 
  烧熟煮透:肉类、海鲜、禽蛋要充分加热,确保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
 
  及时冷藏:熟食、剩饭剩菜应在 2 小时内放入冰箱保存,存放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
 
  安全解冻:冷冻食品应在冰箱冷藏室或流水下解冻,避免在常温下长时间放置。
 
  注意保质期:购买食品时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不吃“三无产品”。
 
  饮用安全水:不喝生水,注意家庭饮水器具清洁。
 
  少吃高风险食物:如生鱼片、未煮熟的贝类、野蘑菇等。
 
  保持厨房清洁:定期清洗冰箱、台面和厨具,避免细菌滋生。
 
  拒绝侥幸心理:不要轻信所谓“土办法”辨别有毒食物,尤其是毒蘑菇等。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落实,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自身,更与每一个环节紧密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以诚信为本,遵守法规标准,不使用过期、劣质原料,不违规添加。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职,强化执法检查,守护公众安全。广大消费者要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发现问题食品及时举报,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

  既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承诺
 
  尚德,就是把食品安全视为良心与责任;
 
  守法,就是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规范;
 
  共享,就是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有安全、放心的餐桌。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食品安全是一场“从农田到餐桌”的接力赛,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对家庭而言,食品安全就是守护孩子的笑容、老人的健康;对社会而言,食品安全就是保障民生、促进发展。
 
  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一顿饭、一杯水做起,把“尚德守法”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建设 “共享食安” 的美好未来。
 
  来源:常州疾控 食品与环境疾病科 程实/文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