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抽检“背靠背”,为保障“舌尖安全”解锁更多方式

   2020-12-16 工人日报8080
  浙江推进食品安全抽检分离改革,改变以往把“抽”和“检”任务统包给承检机构的做法,打造全程抽检和检验“背靠背”模式,大大提升了抽样工作的权威性、公平性,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见12月14日《工人日报》)
 
  食品安全监管,抽检先行。抽检几乎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眼睛和鼻子,成了探雷器,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添加剂是很常见的成分,“望闻问切”的感官判断已经无法跟上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需求。浙江省力推食品安全抽检分离改革,划分抽样和检验两个环节,建设现场抽样和实验室检验两支专业化队伍,打造全程抽样和检验“背靠背”模式,向抽检程序要质量、要规范、要公平,具有探索和引领意义。
 
  在传统的食品安全抽检模式中,抽检机构抽样、检测一肩挑,由于选择权、知情权、判定决策权往往集中于个别机构、少量抽检人员手中,因而,在抽检过程中以及后续的结果出具过程中,一些企业、商户乃至监管人员,有可能对抽检机构或人员施加干扰,进而影响相关工作的公正性,而被“围猎”的检测机构或人员则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出具虚假结果,这无疑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众所周知,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和保障,在食品安全抽检领域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抽检的规范性、公平性难以得到保障,抽检的结果显然也可能充满不确定性,而这又会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和公信力。
 
  浙江省推行食品安全抽检分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堵住抽检程序漏洞,为抽检营造更科学、更严格、更公平的环境。按照制度设计,在食品抽检“背靠背”模式中,必须达到“组织抽样方不知道抽样人员、抽样人员不知道被抽样企业、抽样人员不知道送检机构、检验人员不知道样品所属企业、被抽样企业不知道承检机构”等“五不”要求。各个环节互相分离,各责任主体掌握的信息和话语权有限,处在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环境中,形成了监管的责任闭环,也让少数人失去了“打通关节”的干预机会。如此监管对食品企业来说更具威慑力。
 
  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日益重视,食品安全抽检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但要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抽检的质量和效能,让抽检释放出更多发现、倒逼的能量,就得在提升抽检程序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平性上下功夫、挖潜力。食品抽检“背靠背”有助于清除或屏蔽不良、非法的“程序性添加”,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呵护“舌尖上的安全”,进而为民众创造更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保障食品安全,一直在路上。希望更多地方能够积极探索、尝试,突破、创新,共同织密、织紧“舌尖安全”的保障网。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