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手工制作糕点
爱应该是常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实际行动。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本是翩翩少女的母亲甘于终日囿于厨房中的柴米油盐,支撑子女长大,等到她们年华褪去,也会期待触手可及的陪伴与关怀。多少次朋友圈转发与点赞,都不及一次回家,一句“妈,我回来了!”是母亲最期盼的话语。当然,回家之际若是用心了解一下母亲的喜好更是再好不过,比如可口的小零食,实用的养生壶具等都能让她们心花怒放。所谓礼轻情意重,在各种礼品中,苏州稻香村点心便是一种心意满满的礼物,作为健康又美味的中华老字号糕点,长期以来深受父母长辈的喜爱,是子女回家探访的随行好礼,不仅寄托着子女的美好祝愿,传承246年经典的背后也象征着爱意在亲子代际间的的流动与延续。
源于江南的苏州稻香村,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自1773年创立以来,踽踽独行越过清朝、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等历史岁月,传承了独家的手艺古法,传承了246年以前的江南风味,也传承着漫长岁月中的坚守。
中华老字号一脉独承两百余年并非易事,追根溯源于苏州稻香村六代“把作师傅”毕生奉献的积累。据第五代传承人徐红生透露,苏州稻香村传承着稻香村苏式月饼的独家制作技艺,制作过程十分繁复,必须要经过艰苦的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由于老师傅们对于制作技艺的工序和手法非常执着,动作不到位或是手法不灵活的学徒,就要受训挨揍。确实,苏式糕点的味道和卖相全凭制作人自己的一双手,一把刮刀、一把擀面杖、一枚印章、一个烤炉,不使用任何模具制成。而掐馅、制皮、制酥、包酥、包馅等每个工序都大有讲究。学成后的师傅进入后坊工作,很多时候做完自己的活便会前往前厅与伙计们一起接待顾客,听取客人的的意见和反馈。一代代“把作师傅”们在工艺上不断改良革新,也将这种工匠精神和人本理念世代流传。
▲稻香村“把作师傅”匠心传承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位台湾顾客到稻香村指明要购买“松子细饼”,这种糕点因为工艺复杂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已经少有制作。这位台湾顾客很失望说从台湾到大陆做了几个小时的飞机,又坐了很久的火车才到苏州,就想完成老人吃到“松子细饼”的心愿。当时稻香村的一位糕点师傅正好在柜台上,那位师傅听到后被这位年轻台湾客人的孝心感动,决定完成她的心愿。这位师傅告诉台湾顾客:您明天一早过来,我来帮您完成老人的心愿。第二天一早,当台湾客人拿到这份意义非凡的松子细饼时,热泪盈眶的她握着师傅的手,久久不能言语。
中国的糕点食品大部分和节日文化相连,有一种情感或一段回忆在其中,百年经典传承的背后是见于细节的考究与用心,在以此为礼的一来一往中延传爱意,苏州稻香村显得愈加芬芳馥郁。
除此之外,苏州稻香村还坚持采用全国“原料直供”,以撷取上好绿色食材,确保食品安全,并且主动适应现代健康饮食理念,降低产品糖分和油脂,比以前低糖、低脂、低油,口感美味而不乏营养。每一款糕点里的食材搭配都承载着真切的关怀,例如糖醇桃酥里的优质小麦与新鲜鸡蛋相糅合,具有清爽不腻的特点。而蜂蜜枣糕中夹杂的枣肉黏糯香甜,常食用则有利于补益中气。苏州稻香村糕点口味多样,尤适合中老年人休闲食用,既照顾了父母的味蕾,又兼顾了饮食健康的问题,一方小小的糕点经多道手工揉制,蕴含着对母亲的无限爱意与眷恋。
▲稻香村糖醇桃酥
自出生至成人,母亲用一粥一饭、一针一线照顾着子女的饮食起居,从未懈怠半分,我们也应以实际行动照料父母,让他们获得踏实的愉悦和安全感。“孝在于点滴行动”,在于触手可及的陪伴,在于家务操持的细心帮衬。我们大可不必学古代老莱子戏彩娱亲,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为父母张罗一顿饭,帮他们按按酸累的肩膀,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家常等等,又或者以礼言情,回家时不妨捎上一盒可口的苏州稻香村糕点,切切实实地表达子女对他们的牵挂。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在有幸能够回望到自己的来处的时候,尽心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多用力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