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这种有机蔬菜,是否值得相信?

   2018-03-16 北京晚报107340
核心提示:从2010年开始,一种名叫“有机农夫市集”的菜市场,在北京渐渐流行起来。一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市民,选择来这种市集买菜。这里的菜以“原生态”的方式种植,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价格也比普通蔬菜贵很多。
  从2010年开始,一种名叫“有机农夫市集”的菜市场,在北京渐渐流行起来。一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市民,选择来这种市集买菜。这里的菜以“原生态”的方式种植,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价格也比普通蔬菜贵很多。
 
  虽然市集的名称上有“有机”二字,但这并不是国家认证的有机蔬菜。市集的认证模式,是一种所谓“参与式保障体系”,由参与市集的菜农相互认证,确认是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的。在市集组织者看来,这种模糊的称呼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至于消费者是否相信,那就得消费者自己来决定了。
 
  慢悠悠的市集和买菜人
 
  每周二、周五、周六、周日,在三里屯、亮马桥、上地、紫竹桥或顺义的某个地方,都会有一场“有机农夫市集”举行。在外人看来,这里就像一个普通的菜市场。红薯、白菜、胡萝卜、玉米,或者香油、粉条、草莓、鸡蛋,带着泥土,没有特别的包装。
 
  与普通菜市场不同,这里出售的蔬菜、水果或粮食,都是卖菜的那个人亲手种的。自己种的菜,自己来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集市上没有喧闹,碰见来询价的买主,卖菜人会慢悠悠地介绍自己的菜。如果是水果,比如草莓,卖菜人还会挑一个请买主品尝。不用洗,放心吃,你吃一个,卖菜人自己也吃一个,吃完不买也没关系。
 
  买菜人也是慢悠悠的,东看看西看看,并不像菜市场里那样,快买快走。他们愿意和卖菜人聊聊,聊聊草莓大棚里的阳光,聊聊母鸡今天为什么没下蛋,聊聊这个季节该种什么菜了。一对年轻人上午刚刚领了结婚证,就一起来市集买菜。在他们看来,开始新生活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去菜市场。
 
  主办方介绍,进入“有机农夫市集”的卖菜人,需要经过市集专业人士的集体认证,确认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自己种的,自己也吃”,这是他们在做的事情。种草莓的王鑫说,自己的草莓大棚没有区分,到市集上卖的,也是平常自己吃的。种白菜的陈艳红也说,家里每天吃的,就是自己地里种的菜。不像村里有的人,单划出一片地来种自己家人吃的菜,不用农药也不用化肥。
 
  种菜要像养孩子
 
  以前种菜,还没撒菜籽之前,就要先在地里下一遍药。陈艳红说,那是比较粗暴的方法。就像人一样,为了不让人生病,就先吃下猛药。“这怎么行?”她说,只要勤护理,就可以让蔬菜不生病。
 
  王鑫对待自己的草莓,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稍有不慎,草莓就会生病,甚至绝收。前不久的一天,他出门办事,把大棚交给了实习生。实习生没看管好,草莓生病了。王鑫很心疼,就像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一样。但他仍然坚持不下药。“不能为了不生病,就下猛药。”
 
  王鑫参加市集已经两年,陈艳红已经七年,他们都培养了一批老顾客,像亲戚一样。老顾客有时候还会去家里,亲自去地里摘菜。在市集里,每个卖菜人都有这么一批固定的老顾客。市集举办的地点不同,有时在朝阳,有时在海淀,他们就追着市集去买菜。
 
  虽然菜价高,但买菜人并不是特别有钱的人。一位买菜人对记者说,虽然贵点儿,但是每天在家吃饭花不了多少钱。“外面一杯咖啡就要30多元,够买好多菜了。”各种年龄段的买菜人都有,有给小孙子买菜的老人,也有一起逛市集的小夫妻。不过,卖菜人也归纳出了他们的一些特点:穿着简单,背布包、带水壶,不用塑料袋。

  自己种的菜自己也吃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的产量低、价格高。陈艳红在市集上卖的鸡蛋,每斤25元,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鸡蛋,鸡蛋的个儿也小。她说,家里的母鸡不吃鸡饲料,吃的都是玉米,或者菜叶子。“别的母鸡,每天都能下个蛋。我家的母鸡,三四天才能下一个。”
 
  陈艳红是“有机农夫市集”上的第一批卖菜人,已经有七年时间,一批老主顾已经和她有了交情。想吃什么菜,提前通过手机微信告诉她。赶集当天的一大早,陈艳红三点多起床,去地里摘菜,然后自家侄子开车把她送到市集上。当天卖的菜,都是当天摘的。她卖的鸡蛋,也是最近一两天才下的。
 
  新下的鸡蛋,口味会不同。煮出来剥不开蛋壳的,就是新鲜的,蛋黄的颜色也会更深。陈艳红说,曾经有买菜人嫌贵,想砍价,但她不让。到后来,那个买菜人还是回来了,因为口味会明显不同。在“有机农夫市集”上,价格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有的蔬菜贵几成,有的甚至翻倍。
 
  卖草莓的王鑫说,如果按成本来算,每斤草莓的成本大概是普通草莓的五倍。但售价并没有高出五倍,一盒12个草莓,卖100元。这样的结果是,“有机农夫市集”的卖菜人,往往不如同村农民的收入高。
 
  加入市集之前,陈艳红也是顺义沮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种着和其他村民一样的蔬菜,用化肥、用农药。等到孩子工作了,家里的负担没那么重了,她就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了。在陈艳红的农田里,一小块一小块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菜。没有温室大棚,只按季节来种。她觉得,只要对蔬菜好一点,像对人类一样,就可以不用化肥、不用打药。

  “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
 
  如果用一个名词概括“有机农夫市集”上的菜,是有机、无公害,还是绿色?无论市集的组织者,还是卖菜人,都更愿意用一个模糊的名词:原生态。
 
  对于市集名称中的“有机”二字,组织者常天乐解释说,这指的是农夫采用有机的方式种菜,但并不会直接说这些菜是有机的。常天乐说,有机蔬菜要经过国家认证,但对于这些普通的农户来说,他们负担不起认证费用。
 
  于是,从2010年9月开始举办以来,“有机农夫市集”采用了一种“参与式保障体系”的认证模式。这种模式并不依靠国家认证。每当有新农户想要加入市集销售农产品,市集组织者就会召集专业人士,到农户家实地探访。就算是为外地农户代卖的蔬菜,他们也要组织专业人士去外地考察。
 
  考察队伍中有市集组织者,有消费者,但最主要的是市集上的卖菜农户。常天乐说,卖菜农户在一线,最了解什么是有机的种植方式。外人看来差不多的农产品,一线的农户一眼就能看出来。
 
  她把这种认证模式,称为“去中心化”的认证模式。就像当下流行的区块链等概念一样,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有机认证模式,而国家的有机认证则是“中心化”的认证模式。至于消费者们是否相信这种“去中心化”的有机,或者在两种模式中更相信哪一个,常天乐也说不好。她说,这只能看消费者们自己的选择了。
 
  至今,“有机农夫市集”已经举办了500多届,但规模并没有爆发式增长。最让常天乐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培养了一批相信这种“去中心化”有机认证的老顾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