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林月婵:忘不了,闽宁这份缘

   2016-08-10 农民日报9070
核心提示:新华社记者孟昭丽陈弘毅林月婵的手机里,存放着十多张旧照片。每天,她都会多次翻看。她说,这是宁夏的记忆,是她这辈子最珍贵的
    新华社记者孟昭丽陈弘毅
 
    林月婵的手机里,存放着十多张旧照片。每天,她都会多次翻看。她说,这是宁夏的记忆,是她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照片上的林月婵总是一身利落,精神头十足,行走在宁夏的高山、戈壁……
 
    作为闽宁协作的推进者,年已七旬的林月婵告诉记者:“这辈子最值得的事儿,就是从事扶贫事业,尤其是,和宁夏的这段缘分。”
 
    1996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正式建立。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正是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
 
    “宁夏是什么样子?扶贫协作怎么做?”林月婵说,“当时省里的思路就是,这件事一定要做实,就派我先去看看,随后省领导也一起过来考察。”
 
    “山上没有花草,天上不见飞鸟,风吹大地,黄沙漫天跑……”西海固,宁夏南部,这里曾是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
 
    1997年3月,林月婵踏上宁夏大地,尽管已有心理准备,还是被眼前的一切吓着啦。
 
    “甚至站在这片土地上,你都难以相信,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林月婵的所见所闻,让她不断地经历着内心的震撼。
 
    林月婵至今还记得:“3月的宁夏,刺骨的寒冷。在土坯堆砌的露天教室里,老师们拿着树枝在地上教孩子们识字。”
 
    “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还能看到裸露着的皮肉。”那一刻,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让她偷偷抹着眼泪。
 
    林月婵忘不了那一幕:天刚蒙蒙亮,一眼望不到边的“卖土豆”大军在寒冬中瑟瑟发抖。
 
    “卖土豆为何如此之难?”看着他们趴在土豆袋上熟睡的样子,林月婵暗下决心,“一定要动员更多的福建企业来宁夏!”
 
    “苦”甲天下的西海固之行,让闽宁协作更有针对性。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明确了“今后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动员更多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
 
    “后来我们想办法建了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服务闽企在宁夏投资。”
 
    林月婵说,如今在宁投资的闽企从十几家发展到了5600多家,涉及建材、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在宁闽商有8万多人。
 
    “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儿,办法就会一个个浮出来。”林月婵说,闽宁帮扶机制是用“心”建起来的。
 
    当时的福建,在扶贫领域已经探索了一些经验。林月婵说,福建实施的“连家船民上岸工程”“造福工程”等,让长年漂泊在江上的渔民上岸,让不适合生存的村民搬迁,交通便利了,下一代教育跟上了,也就拔掉了“穷根”。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村,必须搬迁到有条件生存的地方。”1997年,闽宁两省区共同建设闽宁村。“这也是把福建的扶贫思路引入到宁夏。”林月婵说,如今这个“吊庄”形成的移民村落,已经变成了民族融合、极具风情的特色小镇。
 
    2007年,林月婵万般不舍地离开了工作岗位。40多次的宁夏行,十余年的帮扶情,林月婵的电话簿里,宁夏朋友已过半,“每每听到熟悉的声音,就像穿越千山万水一样,大漠绿洲、黄土高坡,回到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帮扶依然还在延续。福建不仅派出了交流干部,还有支教教师、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等,演绎出一出出动人的故事。这份情,已成为林月婵和无数福建挂职干部、教师、志愿者对千里之外“第二故乡”深深的牵挂。
 
    2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宁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上绿啦,道路通了,房屋亮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儿好了,对未来也更有信心啦。”7月,时隔多年,林月婵再次踏上宁夏这片土地,她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
 
    闽宁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旅游合作把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宁夏的陆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也将通过闽宁协作平台逐步向西部扩展……
 
    “祝福宁夏明天更美好!”林月婵说,这是她最想说的一句话。
 
    新华社福州8月9日电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