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柴达木盆地长出了“洋庄稼”

   2014-10-08 青海日报3570
核心提示:青海新闻网讯 金秋九月,在收获的季节,我们走进乌兰县希里沟镇,慕名去看一种酷爱盐碱环境叫作藜麦的洋庄稼。从县城出发,驱车

青海新闻网讯 金秋九月,在收获的季节,我们走进乌兰县希里沟镇,慕名去看一种“酷爱”盐碱环境叫作藜麦的“洋庄稼”。

从县城出发,驱车不足五公里,穿过几个整洁的村落,这红黄色的大片的“洋庄稼”便近距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在午后阳光照耀下,色彩斑斓。据记者观察,藜麦的“身高”一般在1.4~2米之间,现在已是收获季节,一片片田地里,藜麦麦穗大而饱满,茎秆相对苗条。

何谓藜麦?这“洋庄稼”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柴达木盆地的?又缘何能克服水土不服“定居”乌兰?它和其他农作物有何不同?会不会成为这里的主力农作物呢?……惊奇之后,便是一连串疑问。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见到了乌兰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朝斌,听他讲述藜麦来到柴达木盆地的故事。

据黄朝斌介绍,藜麦原产于南美洲,植物分类属藜科,与菠菜、灰条菜同属藜科。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宇航局在探索合适的太空食品时,发现了藜麦的全营养价值,从此,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风靡全球,成为时尚高端的营养食品。

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生物,藜麦的适应性很强,种子见水就发芽,适应旱地环境,很容易成活。而在种植藜麦的诸多自然条件中,温度是相对关键的限制因素,当气温超过32℃,藜麦的授粉就会出现问题。这是最早在中国实现藜麦本土化种植的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这也给了黄朝斌不少启发:海西干旱少雨、盐碱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客观上完全能适应藜麦的生长周期。

据介绍,藜麦在国内少有种植且多供出口,国内市场价格每斤近百元。

在山西稼祺藜麦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祥云的帮助下,在与传统的种植国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专家沟通后,黄朝斌便有了让藜麦这个“洋庄稼”来到柴达木盆地的想法,并在2013年开始小规模试种。

“刚开始心里也没底,尤其刚种下苗后,乌兰一直没下雨,没成想藜麦幼苗顶着白白的盐碱,在干旱的土地里长了出来,”“播种前浇一遍透水,五个月的时间再没有人工浇过水。”黄朝斌的讲述让我们觉得格外新鲜。

这次试种成功,打消了黄朝斌所有的疑虑,今年,乌兰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精耕细作、规模化种植的1200亩藜麦,经农业专家现场对各项生长指标测定,均达到预期效果,丰收在望,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藜麦浑身都是宝,不仅谷物营养价值丰富,其秸秆粉碎后加工成特殊的颗粒饲料可进行牛羊育肥。我们计划从2015年开始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并引导当地农户种植藜麦,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藜麦种植产业,形成藜麦种植、藜麦加工、牛羊养殖等一条健康优化的产业链。力争到2016年在乌兰县种植规模到达3万亩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黄朝斌说。

显然,藜麦不仅是经济作物,还是改善干旱少雨、盐碱地区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种新型农作物,且迎合了人们崇尚自然、养生保健的心理需求。海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极其有希望成为全国最大的藜麦种植基地。

目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藜麦产业,计划将藜麦产业作为继枸杞和柴达木福牛之后的又一个百亿元产业来发展。

夕阳下,微风中,美丽娇娆且成片的藜麦缓缓扭动纤腰,正在舞动着优美的金秋田园风。

耐旱,耐盐碱,种植成功,前景美好……沉甸甸的藜麦仿佛为海西而生! 编辑: 雪念心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