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危”与“机”

   2012-03-17 证券时报1910
核心提示:  近年来连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增长,我们通过分析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结果,

  近年来连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增长,我们通过分析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简要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对肉制品和乳制品食品安全的担忧仍未消除,但刚性需求已经逐渐恢复。根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9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存在问题。虽然“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已平复,但乳制品和鲜肉仍是位列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前五大食品种类。

  应该说行业龙头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后,对行业的影响更为深远,在行业龙头企业品质受到质疑的同时,消费者会担忧中小企业产品可能存在更严重问题。加之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中小产能退出将加速行业洗牌,这反倒给龙头企业提供了转危为机的机会,这在过去几年的乳品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中也可见端倪。

  消费者对食品产业的上中游环节(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注度更高。对消费者而言,产品、品牌、购买场所的选择能够自主控制,但对上中游各个环节缺少深入了解,相对不可控。因此在食品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通、存储,最后到销售、购买的各个环节中,消费者对上中游的采购、生产加工环节的关注度更高。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消费者首先会选择更为安全的购买渠道,并减少对同类产品的购买。

  以2008年9月乳制品行业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初期,消费者会减少对同类产品购买,行业全面受到影响,2008年9月至12月行业产量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为负值;同时,消费者选择更安全的购买渠道,加大进口食品购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进口奶粉的比例大幅提高,2009年全年进口奶粉量比2008年增长146%。

  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后,“危”与“机”并存。仍以乳制品行业为例,由于奶粉作为婴幼儿主要食物之一,可替代品少,进口奶粉不可能完全替代国产奶粉。与此同时,国家对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带来落后产能的淘汰,为龙头企业腾出空间。比如伊利在事件爆发后,其液态奶销量份额逐步提升。若必需消费类型的食品爆发安全问题,行业短期受到冲击,但长期仍将恢复稳定增长。

  我们认为,虽然消费者目前对乳制品、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仍存疑虑,但由于其替代品少,长期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行业仍将恢复稳定增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