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在微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10-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790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污染生态学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分别发表了题为《Bioaccumulation, biomagn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Sanggou Bay, China》和《Influence of eco-friendly float replacement on microplastic pollution and their metal adsorption behavior in Sanggou Bay,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微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微塑料作为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新污染物,会通过营养传递过程持续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然而,其自身特性如何在食物网中影响传递动态,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系统解析了桑沟湾生物体内微塑料的累积特征、营养级传递行为及其生态风险。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尺寸、聚合物类型、形状和颜色等特征与周围水体及沉积物中的微塑料组成相似,表明环境暴露是其生物累积的主要来源。通过生物累积系数(BAF)和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分析表明,沉积物来源的微塑料对生物累积的贡献显著高于水体来源。此外,营养级放大系数(TMF)大于1,表明微塑料在食物网中存在显著生物放大作用,且该效应在小尺寸、纤维与薄膜形状、透明颗粒及聚苯乙烯成分微塑料中尤为显著。污染负荷指数(PLI)评估显示,桑沟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处于低风险水平。研究结果为理解微塑料在海洋食物网中的生物累积与生物放大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明确微塑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影响其营养级放大作用的关键因素(Sui et al., 2025,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在应对措施方面,海水养殖区正逐步以生态养殖浮漂替代传统浮漂,然而这一举措对微塑料污染的实际缓解效果缺乏评估。同时,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对金属的吸附行为也亟待阐明。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桑沟湾生态浮漂更换前后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发现生态浮漂更换后,表层海水中微塑料丰度下降了77.57%。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毒性当量值均显著降低,证实生态浮漂更换可有效减轻微塑料污染。进一步对表层海水中微塑料吸附金属的分析表明,锰(Mn)、铬(Cr)和铜(Cu)占总吸附量的84%以上,其吸附行为受到微塑料尺寸、聚合物类型和环境金属浓度的共同调控。研究结果证实了生态浮漂更换是治理养殖区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手段(Sui et al., 2025,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黄海所隋琪博士为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论文的第一作者,夏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隋琪博士为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论文的第一作者,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王昊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夏斌研究员和青岛科技大学魏曼曼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40050
 
  https://doi.org/10.1016/j.marenvres.2025.10759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