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青海高原现代农牧业的绿色崛起

   2019-08-14 农民日报10750
核心提示:  70年埋头苦干,70年不忘初心,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埋头苦干,70年不忘初心,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粮食产量仅29.57万吨,油料产量0.83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仅0.99亿元。70年来,青海调整生产结构,着力提升单产,加大基础投入,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力明显提升。2006-2017年期间,油料和粮食生产分别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和“十一连增”,产量持续稳定在30万吨和100万吨以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畜牧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如履薄冰。改革开放后,畜牧业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但也带来了不小的生态压力。2008年以来,从提出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到率先在全国牧区探索实践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青海畜牧业发展抓牢历史机遇,实现完美转型,11.5万户牧民从中受益。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农牧民群众生活极度贫困。到197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仅有113元。多年来,青海积极拓宽农牧民收入渠道,促进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3年,53万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跨越。2018年,青海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如此成就,关键在于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始终坚持深化农牧区农牧业改革。
 
  如此成就,是一代又一代青海农牧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在高原厚土上默默耕耘换来的。他们一心只为农牧业谋发展,为农牧区谋振兴,为农牧民谋幸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绿色崛起之路。
 
  立足生态优先,优化生产布局
 
  大美青海,犹如画境。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青海的生态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大计和永续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从2008年生态立省战略的提出,到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到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到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再到生态报国重大战略,青海省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青海要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如今的青海农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
 
  长期以来,青海农牧业存在的最突出矛盾正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关乎青海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也考验着各级农牧系统领导干部的智慧。
 
  从宏观上看,必须因地制宜对生产布局进行优化。为此,青海省提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和枸杞沙棘等四个百亿元产业。
 
  从微观上看,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亟待治理。青海省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及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大残膜回收力度,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让绿色生产方式贯穿农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青海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表示,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与环境优势,造就了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虽然没有产量优势,但可以拼质量、拼绿色、拼生态。要发挥并利用好这些天然优势,青海农牧业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变革生产方式,创造绿色产品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青海草原严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抓住人与草,牛羊自然好”——这是青海多年来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畜牧业提档升级最重要的经验。
 
  以往牧民多是看天放牧,冬春季节性缺草导致牦牛的膘情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中。青海牦牛的出栏率不到25%,导致牧民生活贫穷、牧区发展落后。
 
  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步伐。突破瓶颈,青海畜牧业才能迎来新生。2008年,基于对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基于传统畜牧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深刻变革条件的成熟,青海农牧部门在总结多年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战略决策。
 
  经过10年的积极探索,青海闯出了一条以保护草原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有利于促进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0年来,先后形成了以海西州天峻县梅陇、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果洛州甘德县岗龙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规范化发展的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岗龙村党支部书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赞忠说:“生态畜牧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通过以草定畜、分群放牧、科学饲养、统一经营,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升了牛羊肉品质,促进了增收。”
 
  事实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之一正是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多的绿色农产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其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是为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奠定基础。
 
  今年3月,全面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到2023年实现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绿色防控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这是青海农牧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绿色变革。
 
  打造绿色品牌,拓展广阔市场
 
  8月的高原大地,绿意盎然,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希望。
 
  湟水谷地里一批又一批高原夏菜被运往各地,有的走出国门;诺木洪的枸杞红了,采摘工们开始了最忙碌的时光;贵南牧场的青稞籽粒饱满,今年肯定又是丰收年;门源的油菜花海里游客络绎不绝,三产融合让这里的农民口袋鼓了起来;青南大地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啃食青草,过几年这里产出的牛羊肉将实现全程可追溯……
 
  在这恬静却又繁忙的景象背后,是青海对农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的执着追求。这里有地方政府、农牧部门为做强“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精心谋划、鼎力支持,有一群立志于做强“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的仁人志士在潜心练内力、奔走闯市场。
 
  如今,“可可西里”牛羊肉、“柴达木”枸杞、“弘大”菜籽油、“天露”乳制品、“龙羊峡”三文鱼等一大批“青”字号农畜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渐入人心。“互助八眉猪”“大通牦牛肉”更是登上了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榜单,成为了青海高原真正的“云上优品”。
 
  加强农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青海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青海正在突破长期以来受“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所困扰的难题,通过精加工、树品牌,农畜产品的增值空间不断提升。
 
  在品牌强农的政策引领下,2018年以来“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更是重锤响鼓。特别是青海牦牛品牌建设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如何让它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青海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全国重要的牦牛肉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要全面确立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
 
  如今,一个个“青”字号绿色品牌正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在青海农牧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竞相绽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