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朱公保才旦: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2019-06-21 农民日报15940
核心提示:  王进 本报记者 郜晋亮  从马阴山山顶往下望去,满眼绿色,生机勃勃。不过,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马阴山位于青海省
  王进 本报记者 郜晋亮
 
  从马阴山山顶往下望去,满眼绿色,生机勃勃。不过,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马阴山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境内,将昂思多镇的德加村和洛忙村连在一起。山脚下错落分布的农田,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依靠。不过,自从村里人陆续外出务工,这些农田也渐渐撂荒。听村里人讲,撂荒的农田足足3000亩,时间最长的有7年。
 
  2017年11月,返乡的朱公保才旦全票当选德加村村委会主任。从那时起,3000亩撂荒地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机。小时候家里穷,15岁的朱公保才旦便外出打工。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是不怕苦、不放弃的精神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都渐入佳境。
 
  朱公保才旦告诉记者,离开村庄的时候,他就在心底埋下了一个愿望:以后要是有出息了,一定要回来改变村里贫穷的面貌,让大家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为了这个梦想,朱公保才旦只身在外默默拼搏了十多年。
 
  回村后,看到村里居然有如此多的撂荒地,朱公保才旦心急如焚。不过,他心里清楚,种一年地的收成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工;他更清楚,撂荒另一个原因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可如何才能把这些撂荒地利用起来,让它变成村里人的“致富田”,朱公保才旦一时也没有好主意。
 
  直到2018年,在青海省农牧区创业致富青年培训班上,一位教授讲授的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才让朱公保才旦对德加村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朱公保才旦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位教授当时讲解的‘青藏高原发展有机青稞,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内容。当时,突然心头一热,感觉村里的撂荒地有救了,青稞产业或许会成为今后德加村最大的致富产业。”
 
  与此同时,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县上为了增加村上的集体经济,为每个村补助6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德加村也在其中。经过深思熟虑并与村党支部书记徐勇军进行商议后,朱公保才旦正式向村“两委”提出,利用撂荒地打造绿色青稞种植基地。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
 
  说干就干。可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地多,需要的资金也很大,朱公保才旦便主动把自己带回来的52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其中。进行土地流转、采购种子化肥、注册公司和商标,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件件都不能怠慢,朱公保才旦总是早出晚归,天天在外面忙碌,有时候几天都回不了家。
 
  终于,3000亩撂荒地流转的任务完成了,一个绿色青稞种植基地仿佛就在眼前。为了按季节散播下“致富的种子”,朱公保才旦请来了县里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看到了朱公保才旦的决心和带领村民致富的干劲,县里农业部门不仅为村里提供了免费的有机肥和青稞种子,还提供了免费的农业保险。
 
  2019年4月20日,播种开始。20多台播种机一起发动,村里的群众都跑来观看这个壮观的场面。回想当时的场面,75岁的村民旦正项欠激动的心情还未平复,他说:“山脚下的这一大片地被撂荒了很多年,没想到在朱公保才旦的带领导下,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是全村人的希望,也是这座大山的福音。”
 
  朱公保才旦给记者简单地算了一笔账:按每亩保守产量200公斤计算,可收获有机青稞64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3元出售,可增加收入192万元,除去投入成本,预计年底净收入8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可有效带动农户312户1289人实现增收。
 
  不仅如此,朱公保才旦与村“两委”班子一致研究决定,在青稞扬花抽穗的季节,举办绿色青稞文化艺术节,扩大村庄的影响,并借助招商引资的形式,探路有机青稞精深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由此逐步形成“种植+加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一亩青稞地产出更多的收益。
 
  端午前夕,记者跟随朱公保才旦登上马阴山,远远望去,连绵纵横的荒山脚下,这一片新绿显得格外抢眼,那是翠绿的青稞苗正在努力生长。“辛苦没有白费,多年的撂荒地就要变成‘致富田’了。”朱公保才旦满心期待,那一定是丰收的期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