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种菜养蚕助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2018-06-04 毕节日报68210
核心提示:  发展要有新思路,老路子虽饿不死人,但也赚不了钱。在威宁自治县玉龙镇新民村会议室内,村支书赵英举不停地说着转变思想观念
  “发展要有新思路,老路子虽饿不死人,但也赚不了钱。”在威宁自治县玉龙镇新民村会议室内,村支书赵英举不停地说着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正是村里这种鼓励先进带后进的思想,使新民村一步步走上了发展之路。
 
  走进玉龙镇新民村的蔬菜基地,绿油油的莴笋、大白菜映入眼帘,连片的土地上瓜果飘香。地里,农民浇水、施肥的身影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
 
  村民张德林蹲在白菜地里采收白菜装车,手机放在一边播放着歌曲,一边哼着小调一边采收蔬菜,旁边的拖拉机上已经装满一车白菜,棵棵水分充足,卖相喜人。
 
  因为地势偏低,自然条件优渥,新民村的蔬菜一年能种上3季。今年张德林种了近20亩蔬菜,算下来,一年有近30万元的收入。
 
  蔬菜的发展种植成为张德林一家改变生活现状的拐点。几年前,当地蔬菜市场还没打开,张德林一家主要种植玉米,20亩的土地并不算少,但年年种,年年穷。
 
  张德林介绍:“后来,大家都开始慌了,有人外出打工,有人在家创业,村里也开始盘算新的发展思路。”
 
  传统的种植模式并没有让村民富裕起来。穷则思,思则变,村里开始尝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动员全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基调确定下来后,村里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势,确定了做大做强“菜篮子”工程,扯开架势种桑养蚕走发展新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调和路子都定好后,新民村开始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新民村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后,吸引了更多的市场,威宁和昭通的蔬菜商贩开始成规模地到这里来收购蔬菜。
 
  陈德林眼看着逐渐有人到村子里收购蔬菜,也开始尝试种菜,到今年,他的蔬菜从原来的几亩发展到20亩。在新民村,很多菜农都是和陈德林一样,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
 
  “现在老百姓种植莴笋、大蒜、花菜等,全村种植蔬菜的总收入达到了100多万。”赵英举表示,除了蔬菜种植外,蚕桑养殖也成为村子里致富的又一产业。
 
  新民村积极利用扶贫资金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桑农解决养殖的后顾之忧。
 
  目前,新民村全村有546户2564人,种桑养蚕项目从无到有,种养规模从2015年89户发展到今年的445户。今年,新民村的蚕茧质量再上台阶,蚕桑产业已经达到4500亩,亩产值5000元。新民村就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蚕村”。
 
  村民赵远美是一名种桑养蚕户,他说,以前种植玉米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他种桑养蚕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同时还有政府的扶贫补助,不但收入增加了还节省了劳力,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把自家的11亩土地全种成了桑树。
 
  “一面养蚕,一面种蔬菜,收入比以前高了几倍。”赵远美一面往大簸箕里添加桑叶,一面说着自己的致富经。赵远美表示,以前三亩玉米地最大产值3000元,现在3亩蚕桑,收入9000多元,翻了3倍。
 
  赵英举介绍,新民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政策帮扶,全村今年新增蚕桑种植面积570亩,每亩得到了扶贫资金3800元,极大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如今种桑养蚕成了全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赵英举告诉笔者:“下一步我们要将蚕桑种植由0.45万亩扩大到1万亩,逐步引进蚕茧烘烤、丝织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
 
  蚕桑养殖赚钱了、蔬菜丰收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如今,新民村的蔬菜、蚕桑产业不仅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也让当地农民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