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安徽庐江火红小龙虾照亮脱贫路

   2018-05-17 农民日报17540
核心提示:  赵德斌本报记者韩超  近年来,稻虾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小龙虾不仅成了餐桌上的明星,更成了各地农渔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
  赵德斌本报记者韩超
 
  近年来,稻虾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小龙虾不仅成了餐桌上的“明星”,更成了各地农渔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的特色产业。
 
  在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走进求是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畦畦平整的田块被拦网围成方池,清澈的方池里放置着一张张虾网,格外引人注目。一大早,三拐村上榜组的村民吴小飞就来到基地里收虾。湿漉漉的田埂上,他穿着皮衣拎着虾桶走下水去。只见虾笼刚从塘里拖上来,数不清的小龙虾就急着挣脱出来。
 
  吴小飞曾是三拐村的计生贫困户,多年前妻子离世后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只能在家务农,艰难维持父女俩的生活。近年来,在三拐村计生协会的帮助下,吴小飞和求是合作社签订了务工合同,每年有220天在合作社栽草、喂料、起虾。“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能挣2万多元,生活比过去宽裕多了,去年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过去,三拐村民一直以种地为生,单一的收入结构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如何破解发展困局?考虑到当地水源充足、水质较好的天然条件,三拐村决定把发展小龙虾养殖作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2016年,村里成立了求是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资金形式入股,全村130多个各类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当中。
 
  和吴小飞一样,已经脱贫的吴礼恒、钱世凤也体会到龙虾养殖带来的甜头。吴礼恒曾是三拐村的低保贫困户,他说:“过去一年到头围着庄稼转,日子过得很紧。现在在自家地里打工,每年还有4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真是一手领工资,一手拿地租。”宏冲组的钱世凤把家里的水田和扶贫资金,都拿到合作社入了股,每年除了保底收益还多了分红款,“龙虾基地成了我们的脱贫车间。”钱世凤的喜悦溢于言表。
 
  求是合作社理事长潘绪荣介绍说,“目前我们已建成2300亩精养虾池,今年收益还会增加。现在龙虾卖到每斤20元以上,除去成本和人工费,每亩收入七八千元是板上钉钉的事。”眼下正是龙虾上市的季节,合作社养殖的龙虾个头大、品质好,主要销往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他算了一笔账,一年养两季虾亩产400斤,产值可达200万元。
 
  三拐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送虾苗、包回收、保底价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开展小龙虾养殖。对无条件开展养殖但又有养殖愿望的贫困户,由合作社低价出租虾池或到养殖基地里务工。为了做大当地的“屹成”小龙虾品牌,三拐村坚持高位推动,通过地方扶持、市场运作、部门服务的方式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加强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等举措。
 
  目前,小龙虾养殖已成为三拐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特色产业。据了解,养虾贫困户可户均增收5000多元。养殖龙虾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如今养虾的多了、种田的多了、学技术的多了;打牌的少了、外出的少了、民事纠纷也少了。“三多三少”的新变化为三拐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开了个好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