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火锅、烤肉等食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为切实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守护好“胃里的温暖”,近日,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聚焦农村地区餐饮服务单位,开展肉制品专项检查。
执法人员
以火锅店、烧烤店等经营主体为重点
围绕“来源追溯、质量合格、标识规范”
对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资质是否齐全、
是否履行进货查验制度、
肉制品是否具备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是否存在生熟混放等进行细致检查
针对检查中存在的
肉制品储存温度不达标、台帐记录不规范的问题
执法人员已现场责令
相关经营主体立即整改
并监督整改到位
确保食品来源可溯、质量可控
让广大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执法人员携带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
对牛羊肉、猪肉、禽肉
及各类肉卷、肉串等重点品类
进行现场抽样检测
坚决杜绝
“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行为
多维度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检查过程中,我们督促相关经营主体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杜绝采购、使用、销售假冒伪劣肉制品。”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上庄镇市场监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结合农村地区消费特点和商户经营特点,向商户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商户食品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消费环境。
肉制品是我们餐桌上
补充营养、满足口福的重要食材
但在部分地区
由于采购渠道多样、储存条件有限等因素
肉制品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为了让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我们还准备了一份肉制品安全提示
请务必收好哟~~
农村市场常见的假冒伪劣肉制品有哪些?
常见的问题肉制品主要包括:无检疫合格证明的私宰肉、用低价肉冒充高价肉(如鸭肉冒充羊肉)、添加过量亚硝酸盐的腊肉腊肠、过期变质后重新包装的冷冻肉、掺杂边角料的合成肉卷等,这些肉制品不仅营养流失,还可能危害健康。
选购或就餐时如何避免“踩坑”?
01
认准“正规渠道+合法凭证”
优先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固定肉摊或有固定供货渠道的餐馆,购买时主动索要票据,要求商家出示检疫合格证明,无凭证的肉品坚决不买。
02
学会“感官鉴别”小技巧
新鲜肉类色泽自然(猪肉淡红紧实、牛肉深红有光泽、禽肉粉红细嫩),按压后能快速回弹,无异味、不黏手;假冒合成肉纹理混乱,肥瘦分界模糊,下锅后易散、浮沫多;腊肉腊肠应色泽均匀,无霉点、无酸败味,避免购买颜色过于鲜艳的产品。
03
警惕“低价陷阱”
价格明显低于同类产品的肉类要留心,可能是“以次充好”或来源不明的问题肉,切勿因贪便宜吃大亏。
04
优选“看得见的放心”
就餐时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馆,环境整洁的餐厅,建议优先选择能直观看到后厨肉制品加工过程的餐馆。
肉制品的日常储存与食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农村家庭采购肉类后,新鲜肉应在24小时内烹饪食用,冷藏(0-8℃)不超过3天;冷冻肉需在-18℃以下密封储存,解冻后不宜再次冷冻,避免变质。
自办乡村宴席时,生熟肉类要分开加工、分开存放,使用专用厨具和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剩余熟肉需及时冷藏,再次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中心温度≥70℃)。
自制腊肉、腊肠时,要选择新鲜合格的原料肉,控制盐和亚硝酸盐用量,晒制时做好防尘防蝇,存放于干燥通风处,食用前先浸泡、煮熟煮透。
在购买肉制品或餐饮消费时,务必及时向商家索要并妥善保管收据、发票等消费凭证,尤其是农村宴席、集体聚餐,要留存好消费记录和商家信息。如发现制售假劣肉制品等违法行为,请及时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