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罗永浩: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英雄,还是阻碍产业发展的罪人?

   2025-09-24 56460

北京百厨梦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张圣雄

周末中午在某城香餐厅,看他们的墙面广宣不错,有产品特色和经营理念,拿出手机拍照。刚开始拍,就听到后面有店员的声音:“那边有个人拍照,去看看是干啥的?”然后一名店员找过来,紧张地说:“先生,我们这儿不让拍照!”

在某熙小馆,听见邻座顾客和店员点菜时的对话,店员推荐臭鳜鱼,顾客问:“是预制菜吗?”店员说:“不是预制菜!我们不卖预制菜!”顾客又问:“你们臭鳜鱼不是提前腌的吗?”店员说:“我们臭鳜鱼点了才做,要15-20分钟才上桌……”

看到这些,感到既荒谬又悲哀。

整个市场,不仅从业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消费者也被带偏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去了。

此次事件,罗永浩先生高举“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大旗,占据道德高地,但结果只有他一个人获利,公众对预制菜、冷冻食材的误解加剧,误解导致恐慌,恐慌引发抵制,这种抵制被大规模泛化,整个行业受损还不止,还要让餐饮业和农牧业的社会化协作、产业化进程受阻。

这并非我危言耸听,而是深入观察和思考后的结论。

争论过程中,罗永浩先生将“预制菜”的概念泛化到了餐厅的一切“备餐”行为。

餐厅提前备餐是很正常的做法,能保证食材入味、保证上菜速度,也是对顾客负责任。越是生意好的餐厅,越是需要大量提前备餐,以使用餐高峰期能快速给顾客上菜。但在罗永浩先生的直播间,经过一系列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这一常规行为也被黑化,成为“不现做”的证明。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除了简单的炒菜,大部分肉类菜肴的制作时间都比较长,食材洗、切、炖、炸、蒸等处理时间更长。餐厅不可能等我点了菜才开始洗菜、择菜、杀猪、宰羊。

但这些常识现在也被否定,稍有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就被冠以“预制菜”的标签,打死为止。

争论过程中,罗永浩先生将“预制菜”的概念泛化到了中央厨房和第三方食品工厂的“半成品”,打击面非常大。

餐饮企业使用中央厨房和第三方食品工厂的“半成品”,是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结果,是加强产业协作、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但在这次事件中,罗永浩先生在微博公布了西贝一系列半成品供应商,并在直播间各种调侃和贬损。先不说是否涉嫌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单就这种行为,在公众群情义愤的情况下,把这些餐饮行业的供应链企业当作靶子来打,扣以“预制菜”的帽子进行污名化,实在是非常不妥。

此次事件,加剧了公众对冷冻肉类、冷冻蔬菜的误解,导致恐慌和抵制,于中国农牧业发展不利。

过程中不少冷冻行业专家、食品营养方面专家站出来科普:预制菜、冷冻蔬菜、肉类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健康,反而是营养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也被批判是为利益相关企业站台,科普文章的评论区前所未有的热闹,有人评论说“农民真正痛心的是,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蔬菜,被冷冻成了尸体”、“从中医角度看,……冷冻产品失去的不只是一些维生素,失去的是中医里的气”。 

公众处于恐慌和抵制的情绪中时,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与事实完全不相关,也不相信科学。一个负责任的人,会区辨这些话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审慎地理解和引用,避免误导公众,加剧矛盾。但事实刚好相反,这些极端话语,和“冻了两年的僵尸肉”、“比你孩子年龄还大的西蓝花”等,都被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在讨论中反复使用,又造成了新一轮的恐慌和抵制。 

如果冷冻行业战战兢兢,担心卖不动而不敢正常收购处理农牧产品,农民种的蔬菜瓜果到了收获季不能及时销售,卖不出去的就只能烂在地里;牧民养的牛羊,到了屠宰季不能及时销售,只能贱价售卖,或眼睁睁看着肉质衰减甚至变质腐败。若是如此,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 

“预制菜的知情权”被偷换概念为“现做与预制”的知情权,导致“现做与预制”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预制菜”是有明确定义的,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6部委出文件下过定义,但官方文件的定义和公众的理解是两回事。罗永浩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反复利用、不断放大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引用了一些现炒菜餐厅的后厨视频,视频中厨师在猛火下翻锅炒菜,看起来烟火气十足。很多自媒体博主乘西贝开放后厨的时候去追问厨师:“你会炒菜吗?炒个给我看看!”一旦发现厨师不会炒菜,就认为是抓住了餐厅用预制菜的有力证据。但他们可能不懂(也可能是懂但故意制造新闻),炒菜只是中餐诸多菜式里的一个分支,除了炒菜还有很多其他菜式,炒只是中餐烹饪中的一个技法,并不是不会炒菜就不是厨师,否则烧烤师、点心师、凉菜师都要下岗,烩、炖、焖、炸、蒸等烹饪工艺都要失传。但是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不断放大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用“现炒”代替“现做”,用“预制”替代“预制菜”。在他们的表述中,只要不是现炒就不是现做,只要提前备餐就是预制;只要是“现做”的都是新鲜的、好的,只要是提前加工的都是不新鲜的、不好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多么荒谬!

即使真实的“预制菜知情权”,也是一个听起来有用但非常危险的陷阱。

需要强制公示的信息,一般都是与安全和健康相关的“负面信息”。像“有机”这种“正面信息”,就不会要求企业强制公示。按目前的法律法规,餐饮企业需要公示的主要是两个信息,一是工作人员健康证,一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这两项都与消费者“安全”、“健康”直接相关,非常重要,值得公示。

但预制菜是否构成了对消费者“安全”、“健康”的直接影响,以至于一定要给它与食品添加剂相当的待遇?

答案是否定的。预制菜就是个菜而已,只不过没有在现场制作,使用了急冻技术和分阶段成熟的工艺,对“安全”、“健康”并无直接影响。

罗永浩先生在微博里说,“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个逻辑很奇怪,按这个逻辑,可以说“既然酱油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酱油,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酱油”、“既然味精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味精,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味精”……消费者有权知道一切,何止预制菜!消费者有权知道餐厅有没用酱油、用没用味精、有没有用醋……

罗永浩先生在微博里说他去一家湘菜馆,“全是现炒,食材也很新鲜,一桌人吃了七个热菜,撑到集体揉肚子、翻白眼,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带来的幸福感……”罗永浩先生看到的是门店现炒,猛火烹调、翻锅颠勺,烟火气十足,但他没看到的是,他吃的现炒菜,里面的肉片可能是中央厨房提前腌制入味后配送到门店的,辣椒可能是净菜工厂提前切好后配送到门店的,调味料可能是第三方工厂做的混合料汁……只是他完全吃不出来。然而,按罗永浩先生的逻辑,这是妥妥的预制菜,必须标识、必须公示!

想想这种场景,是不是很荒谬? 罗永浩先生做何解释?

在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们制造了如此严重的预制菜恐慌的背景下,强制标识预制菜相当于要求商家做“负向标识”,不仅食客会觉得膈应,还要为此支付更高价格。因为,所有的公示,都是一种信息服务,都是有代价和成本的。这样只会让消费者到餐厅用餐的价格更高,让消费体验更不好。

此外,预制菜也分三六九等,有高品质、高还原度的冷冻食品和预制菜,也有低质量、营养成分流失甚至有食品安全风险的冷冻食材和预制菜。就跟餐厅分不同品质、不同档次一样,有人均十几块钱的苍蝇馆子,也有人均一两千的米其林餐厅。要求产业链的下一环节强制公示预制菜的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有罪推定”,这是把冷冻食品、预制菜一棒子全打死。

举个例子:劣质油漆容易含有毒害物质,但我们买车的时候不会要求汽车厂家公示使用油漆的信息,而是管理好油漆行业;劣质胶水里容易有大量甲醛,但我们买床或桌子的时候不会要求商家公示使用胶水的信息,而是规范和管理胶水行业。

所以,应该规范和加强管理的应该是预制菜行业,让预制菜符合安全、营养、健康的要求,而不是把这个义务分配给餐饮行业。

“用预制菜还卖这么贵”的说法,利用了部分人的仇富心理,但违背了商业常识。

罗永浩先生在微博里公布了他支持预制菜公示的主要依据:“偷偷使用了预制菜的餐厅在竞争中就会获得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优势,迫使那些不想使用预制菜的餐厅为了生存也要跟进使用,最终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劣币,会毁了整个行业。”

按这个逻辑,餐饮企业用酱油、鸡粉、蚝油等调味料,也要公示。因为这些调味料能增加味道,不用的企业会成本高、效率低,这样就不公平,就会导致大家都用酱油、鸡粉、蚝油,最终行业剩下的都是劣质企业,就会毁了行业……但实际情况是,现在餐饮企业都在用,一家用的比一家好,也没毁了这个行业。

中性地看,预制菜对餐饮企业来说就是个半成品,只不过这个半成品以前在门店自己做,现在由中央厨房或者第三方食品工厂制作。

要理性地看待企业使用不同技术和工艺。一项技术和工艺是否有价值,主要看它对安全、效率、成本、品质几个结果指标的影响。商家如果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让做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还不影响安全、营养、口味,难道不是应该鼓励吗?

企业当然要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获得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优势”,这是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不这么干的企业才是不道德的,才应该活不下去。但是在罗永浩先生的话语体系中,这个行为是“偷偷的”,充满了罪恶感。

如果商家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让消费者吃着不好吃,或者不够营养,或者影响了健康和安全,那这项技术应该被禁止或限制。但目前为止,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们反复引用的例子,都没有说明这一点,充其量就是“心里觉得膈应”,就是罗永浩先生在微博里说的“恶心”,无比主观,没有事实依据,更没有科学依据。

这是商业的基本逻辑,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创新,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涌现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我们普通消费者才能从社会发展中获益更多。

但罗永浩及支持者的所作所为,恰好加剧了公众对预制菜、冷冻食品、冷冻食材的误解,引起了大规模的恐慌和抵制,不仅影响了餐饮行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也影响了农牧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 

罗永浩先生知道或应当知道他加剧了误解、制造了恐慌

他公开征集西贝售卖预制菜的证据,说明他9月10日在微博里骂西贝“全是预制菜”的时候,大概率根本不确定西贝是否卖预制菜,只是猜测和怀疑而已;他后来在微博里引用关于预制菜的官方文件、关于预制菜的行业定义(9月20号)等,说明他9月10日在微博里骂西贝“全是预制菜”的时候,大概率也根本不明确什么是预制菜,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臆想而已。

在西贝开放厨房、直播厨房出现一系列意外之后,罗永浩先生非常快速地利用了这些信息,通过脱口秀式的表演,用一系列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加剧了公众的误解,制造了大范围的恐慌。

冷冻食品、冷冻食材的作用,罗永浩先生作为一名自诩为民生请愿的人,如果批判之前都不了解这些知识,也是不一般的心大。也有可能他过程中了解过,但为了流量,故意不告知、不辟谣,利用公众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差异,建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获取更大利益。 

罗永浩先生利用公众恐慌,赚取了大量利益。

在误导公众抵制正常商家的同时,罗永浩先生在微博和直播间里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预制菜产业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道德上占据制高点,公众把他当英雄,一大波流量涌入了罗永浩的直播间,往常只有百万级的销售额,那几天连续两场直播都有五千万左右的销售额。

罗永浩先生和支持者不断制造争议话题,利用信息差误导公众,还让自己占据道德高地,赢得一波又一波流量,以及大量真金白银。

罗永浩先生明知他的行为会带来损害结果,仍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罗永浩先生认识到了他的行为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吗?他大概率是认识到了,所以他两次宣布停战——这说明他是一个顶聪明的人,也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性。所以他明显是故意,而不是过失。故意犯罪的故意包含两种,一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一种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罗永浩先生大概率是为了自己博流量挣钱,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罗永浩先生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历史罪人。

作为现代公民和法律硕士,我当然知道“罪刑法定”,刑法肯定不会规定罗永浩先生所犯的这种类型的罪,但罗永浩先生确实有罪。 

如果一个人赚钱对他人无损,这是他的高明;如果一个人赚钱损害了无辜的人或企业,他这钱赚得不道德;如果一个人为了赚钱,误导公众,影响一个行业和产业的正常发展,那他有罪,是历史的罪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