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新业态 产业显活力
八月刚刚立秋,山清水秀,气候凉爽。兴安大地上满是发展的喜悦。
记者走进松岭林业局大扬气林场303工段,眼前几栋帐篷错落有致,院内停放着集材拖拉机,弯把锯摆放一旁……这里是林区的旅游景点,不远处有蒙古包、蔬菜采摘园、特色餐饮,还有民族服饰可以合影留念,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休闲体验。火炕、花棉被、铁炉子、大烟袋……这些“老物件”让游客亲身体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区生产生活情境。
303工段是林场倾力打造的旅游区,集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目前初步形成了森工文化体验游、森林食品加工业、冰雪建筑产业等多种形式综合发展的立体复合型管护区经济。大扬气林场党委书记王红说,旅游区拉动了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带动了15户职工创业增收。
大扬气林场是大兴安岭众多管护区之一。不远处的加格达奇林业局在古利库资源管护区也是一派喜人的景象。记者看到,刚刚经历雨水洗礼的金莲花,一簇簇、一朵朵在风中摇曳,美丽的景色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在花海里穿梭拍照,感受着热烈奔放妩媚娇艳之美。
“金莲花是集药用、保健、观赏、生态于一体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林业局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利库管护区从2011年开始实验种植野生金莲花,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14年终实验种植成功。”古利库管护区主任王兴发说。
据了解,随着林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加格达奇林业局立足局情,创新思维,以打造“加林”概念,构筑“加林”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塑造主营业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发展管护区经济。以“一环、两廊、三区”为载体,重塑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五个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了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特色种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了森林药材原料和生态食品原料两大基地,建设了森林药材人工种植基地1.2万亩、森林药材种质种源保护基地5万亩和寒温带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繁育基地1500亩。尤其是大力发展金莲花产业,现金莲花经营总面积19945亩,成立2个合作社,24个职工联合体,从事金莲花产业的职工达到300多人。
标注新方位 重塑主业务
大兴安岭是我国原始森林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开发建设50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3亿立方米。近些年,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林业企业失去主营业务收入,出现林区产业枯竭化、林业核心业务空心化等诸多问题。为此,大兴安岭不囿于思维定式,不拘于传统旧窠,积极再造发展新动能。年初以来,在发展各项接续产业的同时,地委、行署扬长补短,明确以管护区(林场、经营所)为主体,着力发展管护区经济,重塑主营业务,全力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新时代,标注了大兴安岭发展的新方位。为方便小组成员单位之间交流,实时沟通,地区管护区经济领导小组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区各地进行专项调研,形成了《关于发展管护区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后,全区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相继成立了14个推进组,各地积极响应,林业局和管护区(林场)分别出台了管理方案、经营方案,建立了会商、奖惩等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落实,逐个管护区研究发展方向,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多个种养殖新技术培训班先后举办,让更多的职工群众增添了新技能。他们还与科研院校合作,技术培训送一程,聘请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的知名教授传经送宝,深入浅出地讲解小浆果、狐貂、药食兼用植物资源等有关知识。地区管护区经济办与地区科协制作了《管护区经济实用技术手册》,解决了职工群众在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一时间,全区各地向种养殖户传授森林猪、兴安雪菊、中草药、蜜蜂等种养殖技术普遍开展起来,并结合实际进行畜禽疫病防治、电子商务等培训班,形成了“学一门技术、扶一批群众、兴一项产业、促一方致富”的喜人态势。
释放新动能 发展呈势头
“党建+培训”使多次受到中组部表彰的西林吉林业局前哨林场“老典型”释放出了“新活力”,这在大兴安岭是首创。 在推进发展管护区经济中,他们修建了“前哨党建成果陈列馆”和培训教室;完成了6栋农家乐宾馆的供热供水改造;添置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家具和年俗年画;冬季修建了雪雕、雪人、雪蘑菇、冰挂、雾凇等主题雪景50多处;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宾馆,全场女工兼职当“房嫂”、做“厨娘”,一个反映党建文化、功勋文化、林区文化的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初具规模。教育基地启用不到三个月,就成功承办了5个主体培训班次,接待学员食宿300余人次,实现收入7.5万元。
被誉为林业战线党建一面旗帜的前哨林场,实施“红引擎牵动绿产业”创新工程,推进党建+绿色经济、会务经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为主体的管护区经济,为职工群众创业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全区发展管护区经济的先进典型。
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区各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推进发展管护区经济中,大兴安岭出台优惠政策,将特色产业与党建、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工作融合发展,使产业活力加速释放,展示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为深入推进农林融合,呼玛兴华乡与韩局兴华管护区合作,以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带动村民和职工入股,利用林间自然水塘、草甸等资源发展养鱼和穴栽金莲花等产业;呼玛镇将闲置楼房资产租赁给湖通河管护区职工经营,收益作为集体积累共同分红,闯出了林农携手发展新路,实现了互利双赢;塔河二十二站管护区党支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发了漂流、最北驿站邮所等10余处特色旅游景点,建成了600亩的森林猪养殖基地,抚育种植五味子、赤芍8000余亩,起到了极大地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特色经济需要集约发展。目前,大兴安岭组建了绿色产业联盟,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签订了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全区林产品加工企业统一使用“大兴安岭”品牌,形成了抱团闯市场的合力。同时,对全区6个自建电商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地级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地区电商产业园三期正式运营,营销渠道不断拓宽。目前,入园企业达到30余家,蓝莓果干、果酱、果酒以及木耳、蘑菇等带有“大兴安岭”标记的等特色绿色产品,每天通过网络热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全区森林生态食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7.2亿元。
经过全区上下积极努力,目前,全区106个管护区(林场、经营所)就确定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主营业务218个,林业企业主营业务正在逐步重构。
下一步,大兴安岭管护区经济将要全产业链谋划上下功夫,着力在规划协调、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上下功夫,在扩大种养规模、推进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上出实招,推动管护区经济全产业链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如今,大兴安岭立足自身实际,建立起新优势,在转型发展的路上,为林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