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夏至夜,北京颐和安缦酒店,孝文家茶“百年岩韵-盛世雍容之气象”茶会在此举办。

颐和安缦酒店有着与颐和园一脉相承的皇家庭院风格,宫殿般的挑高,明清家具的摆设,红墙黛瓦,富有帝王之都的恢弘气息。走进其中便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韵味、皇室的气息。

气场强大的空间,需要足够丰富的细节支撑,一比一复刻的北京台北故宫原物的花器,放在原来同为宫廷建筑一部分的颐和安缦,也找到了协调的步调。

陈孝文先生泡茶用的盖碗茶具和陈再粦老师泡茶用的潮州功夫茶具摆上桌,整个空间充盈了起来。

此次茶会喝的茶也是顶级的茶,2016年茶语网千款茶评榜综合榜榜首——茶王大红袍、牛栏坑肉桂之首(下文简称牛首),以及存世稀少的1989年手制牛栏坑肉桂(下文简称牛肉)。

茶王大红袍,武夷岩茶的代表,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称。
牛肉,牛栏坑肉桂,牛首,牛栏坑肉桂之首,武夷岩茶中热度非常高的品类,不是单单用钱就能买到的。
还有留存至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1989年的手制牛肉。

茶会有两位掌茶人——岩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孝文先生,出身茶文化世家、师从潮州工夫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陈再粦先生。
陈孝文用盖碗泡法,每一泡都是武夷岩茶的味觉标杆;陈再粦用传统潮州功夫茶泡法,一招一式都是教科书,且每次只出三杯,只能嘉宾轮次喝到。

本场茶会邀请到了著名道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和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
在这场茶会上,大家都喝到了孝文家茶的顶级作品,每个人也得到了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陈鼓应教授评价此次参加孝文家茶会,让他感受到“喝茶第一次如此享受”。他认为,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依然在代代千百年相传,这里面也包括茶文化。
于丹教授则点评到,茶王大红袍“有肉桂的香冽,但也有水仙的轻柔”,评论牛肉、牛首,“这种醇厚霸气,还有复合香气,以及它的长度,在三坑两涧里都是有识别的。”
在国学讲台上,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于丹教授,是一位味觉极其灵敏的资深老茶客,提起三坑两涧、名种名从、历史典故......深入浅出、如数家珍,让在座嘉宾惊喜万分,如临讲堂。
“喝这样的茶入口,我是觉得,人不敢浮躁,不敢轻狂,人在这个时候不敢喧哗……”于丹教授直言感叹。

为何于丹对孝文家茶肉桂的评价如此之高?孝文家茶肉桂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我们将从肉桂历史的角度在下面为您一一解读。
肉桂,自培育伊始便在武夷岩茶的奇种中占据重要的一席,是武夷山本地当家品种,更是如今武夷岩茶当家品种之一,以饱满的香气和甜柔的汤水火遍茶圈。
在1979年,政府大力支持农户开荒种茶。每个劳动力种150棵,种完树归个人。这时候的主要品种是水仙。
而在1982年开始,政府鼓励下大规模种肉桂。种植肉桂的,在当时平均一亩可以贷款600元(外资低利息)。利益为大,从此开始,肉桂开始逐步占领武夷山场。到现在为止,在正岩山场中肉桂的种植面积已近半数。
到了1987年,国家统销结束,市场放开后,肉桂开始提价。
水叔聊到了1987、1988年的经历。那时候,正岩肉桂的毛茶价格大概在6块钱一斤,当时来了一批香港人收茶,喝到肉桂非常喜欢,拿走茶时最高的人出价到了50块钱一斤。
而直到1993年,那些卖茶的武夷山茶人才发现,香港人用50元“天价”收去的茶,在香港市场上竟然卖到了500元一斤!至此,武夷山茶农们发现了肉桂在市场上的潜力,纷纷开始让肉桂走上高端茶的路子,肉桂价格开始了大跃进。

2006年,火遍全国的《乔家大院》就取景于武夷山,武夷岩茶也跟着火了一把。再加上近几年各个坑涧山场的知识宣传与普及,岩茶价格更是进入了第二次爆发。
作为武夷山本地当家品种的肉桂,是现今市场上大家一致认可的最好最贵的品种之一。
时至今日,都能在山场里看到换掉茶树改种肉桂的现象。因此,肉桂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武夷山的现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