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讯 丰乐镇曹祠村地处丘陵地段,土地贫瘠,村集体没有资金来源。但这几年,村民的腰包却鼓了起来,村集体的收入也连年增长。
“这样可喜的成绩,多亏了在村里成立了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曹祠村党支部书记徐家法高兴地说。
“兼业化、老龄化”以及家庭分散经营成本高、收效低等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对此,丰乐镇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农业服务规模化为核心,积极发挥合作社优势,整合村资源力量,社农结合、联动互促,走出了一条“社村共建”互利共赢的新路子,逐渐构建起“村‘两委’+合作社+信用互助”三位一体的新机制。
“农村走上新路子,发生最大变化的是农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丰乐镇曹祠村莲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曹成飞说,合作社不仅给村民提供种植技术,还外跑销路实现订单销售,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如今,曹祠村已实现了莲藕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在村“两委”与合作社完美结合后,丰乐镇曹祠村又积极引入“信用互助”。通过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帮助内部社员用于发展农业,该镇曹祠村村民肖曹文好打算搞养殖。但由于养殖规模小,向银行贷款受限。此时,信用互助资金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从合作社借款2万元,买了50多只小猪仔。一年后, 曹文好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净赚了1万多元。信用互助资金的出现,解决了农民创业融资难题,也让农民学会了利用金融工具发家致富。
“工人只有一份工资收入,而咱农民如今有三份收入了。”曹祠村民曹文好说,一份是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的种植收入,另一份是年底社员们的分红,第三份则是自家的致富项目收入。
富了的不仅是农民,村“两委”+合作社+信用互助等“三位一体”的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村“两委”和村集体的面貌。从服务规模化增益部分获得10%—15%的收入的村“两委”,从此干事有了积极性,也有了底气。而每年增收的村集体收入主要用于村级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支出,也相应地服务了村民。循着这种模式,全镇10多个集体收入空壳村很快腰包“鼓”了起来,彻底改变了村子的落后面貌。(程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