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合作精准扶贫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项目推进见闻
本报记者芦晓春
八月的内蒙古乌兰察布风景迷人,千里辽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连绵起伏的山丘披着绿衣。这片美丽的土地不仅吸引着大批北京游客前来消暑度假,也招来不少北京企业的目光和脚步,他们的到来使这片草原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一场场京蒙对口帮扶的“科技秀”正在乌兰察布精彩上演。
北京鸡“飞”到草原上,贫困户有了脱贫希望
邓翠花一家是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苏集村的贫困户,丈夫长年在外干些零碎工,他们的女儿正在上大学,每年都需要一笔不菲的学费。不久前,邓大妈刚做完一场手术,这让原本贫困的家雪上加霜。
今年,内蒙古丰业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邓大妈提供了200只“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鸡雏。公司为其提前垫付鸡雏、饲料费用,产蛋后扣除成本所得利润归贫困户所有,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如今,小鸡们慢慢长大,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将来鸡产蛋了,公司会统一收购,一年可为她家增收8000元左右。”公司总经理杨秀花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公司是在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支持下,从北京引进2万只“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和北京油鸡,以此开展了“京蒙合作乌兰察布蛋鸡养殖科技扶贫”项目。项目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苏集村、张仁沟村2个示范点养殖“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直接示范带动专业大户和贫困户共25户,户均收入达8400元。在十大股村、白家地村2个示范点养殖北京油鸡,直接示范带动专业大户和贫困户共40户,使项目区户均收入达8000元。
为了提高当地蛋鸡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规模效益,联盟还组织北京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亲临乌兰察布举办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农户现场培训,并针对蛋鸡养殖各环节进行全程科技指导。农户所产鸡蛋通过北京蛋e网有限公司、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往北京及全国市场。
京企落户“薯都”,小土豆成致富“黄金豆”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着。马铃薯车间、冷库、食堂宿舍楼……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不久后的这里,将是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乌兰察布实施马铃薯深加工和产业化的主战场,也将是当地马铃薯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乌兰察布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地之一,素有“中国薯都”之称。据了解,北京人餐桌上的土豆约70%来自乌兰察布。然而,当地的马铃薯种植还处于低端产业化水平,急需现代化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来提升附加值,衔接产业链。
2015年,在联盟的帮助和支持下,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投资建厂协议,实施“京蒙合作精准扶贫乌兰察布马铃薯深加工项目投资建设”项目。
项目的实施,让普通的小土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的“黄金豆”。据了解,项目将建设3000平方米“中国薯都薯文化博物馆”和2000平方米观光科普走廊,打造全国产业博物馆典范,用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建成后,可年加工马铃薯总量达16万吨,年产值收入6.4亿元以上,年税利达8000万元左右。项目可带动当地种植贫困户5000余户,平均每户将增收4.8万余元。
此外,项目建成达产后,生产人员将全部为当地农村劳动力。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拥有自我脱贫的一技之长。这也将缓解乌兰察布市就业压力,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联盟搭桥实现合作双赢,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战
近两年,依托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京蒙区域合作和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家家北京企业陆续进蒙,投资农牧业项目,把北京的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带到了内蒙古草原大地;一个个合作项目相继实施,两地优势资源实现对接,不仅带动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拓宽了京企的发展空间。
8月3日,在京蒙合作精准扶贫乌兰察布市项目推进会上,两地有关领导、科技专家以及北京企业的负责人,相聚一起,共话京蒙对口帮扶的科技力量和继续推动两地合作的科技妙方。
在这次座谈会上,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秘书长霍照良表示,京蒙合作精准扶贫各项目的选取既“精”又“准”,为不断探索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相信,通过京蒙对口帮扶与合作,乌兰察布市脱贫致富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目标将会如期实现。
京蒙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工作将继续在内蒙古大地谱写新的篇章。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副主任崔洪涛在会上建议,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要根据乌兰察布当地实际,不断注入科技元素,在产品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将自身发展与政府扶贫相结合,促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助力乌兰察布市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