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出外闯荡有名堂回乡创业响当当 ——记青岛隆中园家庭农场当家人王连强

   2016-07-28 农民日报13310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冯克郭少雅《今日平度》记者孙科强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北杨家庄村村民杨洪军今年没有坐上飞机。三年前,趁着酒后的高兴
    本报记者冯克郭少雅《今日平度》记者孙科强
 
    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北杨家庄村村民杨洪军今年没有坐上飞机。
 
    三年前,趁着酒后的高兴劲儿,在青岛安洲商贸有限公司做了快十年建筑工人的杨洪军、杨洪高两兄弟给董事长王连强提了个要求:能不能让俺们也尝尝坐飞机是啥滋味?
 
    那年春节,王连强带着他们,连同在内蒙古做工程的60位农民工一起打“飞的”回老家过年。在青岛机场,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坐飞机的工友们拍了张合影,大伙儿在凛冽的寒风中兴奋得红着脸,嘴角咧到了耳根子。
 
    这两年,杨洪军再没坐过飞机,而是守着过去成天担心他在外地“饿不饿,冻不冻”的妻子和孩子。“不出远门,日子过得更踏实了”。
 
    钱并没有比往年赚得少,工友们也还是老面孔。如今的杨洪军,和一些当年一同从平度农村走向全国各地、跟着王连强做工程的兄弟们,又回到了土地上——在王连强创办的青岛隆中园家庭农场当职业农民。家里常年抛荒的土地流转给了农场,自己成了评绩效拿工资的“农场职工”。“只要跟着王总干,外出闯荡也好,回家创业也好,大家都在一起。”杨洪军说。
 
    二次创业是为了转型、为了土地,更为了一起奋斗的乡亲兄弟
 
    “他,在网民点赞投票中,以第一名的高票荣获CCTV2014年度全国‘三农’人物;春节买票难,他自费包机送老乡回家过年;工伤讨薪难,他挺身而出为农民工讨回公道……他花费十几万元,自己包车带队组织家乡60余名农民工家属和留守儿童,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工地和家人团聚。他用自己的善举和大爱,温暖着社会,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感动……”
 
    这是王连强荣获“2015中国农村新闻人物”时,评委会为他写下的颁奖词。
 
    10年前,背负着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的重托,当时还是平度大田镇铁匠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王连强走出大泽山,在青岛组建了建筑公司,带着十里八乡的乡亲承揽建筑工程。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农民工跟着他,他们用胶东人特有的憨厚诚信,在全国20多个省份打响了平度建筑工程的品牌,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
 
    10年后,随着建筑行业整体下行,能接到的项目越来越少,王连强和他的农民工兄弟们面临着转型的压力。2014年下半年,刚忙完一个工程,王连强和跟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铁搭档杨洪军坐在一起喝酒,王连强恹恹地提不起兴头。杨洪军心里清楚原因,往年十几个工程同时开工,如今手头没剩几个。杨洪军更清楚,王连强愁的,不是自己的生意,而是没了工程,乡亲们的收入就没了着落。
 
    杨洪军不知道的,是王连强的另一件挂心事。前不久回乡,王连强发现老家撂荒土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光是北杨家庄,杂草丛生的田地就有几百亩。
 
    “老杨,你说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工程上的活少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回乡种地,这可咋整?”嘴上这么说,可王连强心里清楚,不能怪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土地上。
 
    村里连年干旱,土地都渴得裂了缝,岗坡薄地种不出好庄稼。就算种出庄稼来,粮食价格也上不去,年轻人咋能靠侍弄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
 
    杨洪军在一旁听出些门道:“乡亲们都认你仗义,有头脑。要不你再领着大家把地种起来?”
 
    就这样,2014年10月,北杨家庄村口隆中园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办公室挂牌成立。王连强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创业——带着农民工兄弟回乡创办家庭农场。
 
    从日进斗金的建筑行业,到需要长周期建设耕耘的家庭农场,这个“船头”调得有点儿猛。可王连强却一点儿没犹豫:“不管是公司多年来积累下的财富,还是农村新闻人物的荣誉,都是乡亲们跟着我苦干换来的。我的命运和他们早已绑在一起,外出务工的钱难赚了,那咱就一起回乡,从祖辈留给我们的土地上刨出金子来。”
 
    “土里有金子?”曾经种了半辈子地依旧苦巴巴的北杨家庄村村民崔明臻第一次对这个带头人产生了怀疑。“王总做建筑工程,从没亏过我们农民工一分钱。跟着他,接一个项目,赚一笔钱,我们底气足。可真要让大家回土里刨食,那我还不如再到外面找工做。”
 
    王连强却不含糊,他迅速展开调研,拿出一组数据给乡亲们看:咱们平度有17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登记,保护区域160万亩,在全国的县级市里排第一。“全国‘第一’啊!只要把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盘活,基础设施搞好了,不再望天收,岗坡薄地就能变成丰产田,大泽山里的特色农产品就能成为聚宝盆。这钱赚得多舒坦,不用像以前做工程背井离乡,受制于人了。”
 
    把在外创业积累的各种要素注入农场,让每寸土地都能产出应有的价值
 
    虽说对王连强的“家庭农场计划”摇脑袋,崔明臻还是早早来到杨洪军负责的土地流转办公室,把自己的5亩多地全流转给了农场。
 
    流转土地,向来是带着资本下乡的老板们最头疼的环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那里撂着没事,可真要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大伙儿都谨慎得很。
 
    最难办的事儿到了王连强这里却掉了个儿,成了乡亲们排队“求”流转。
 
    “这么多年,不管工程方压着王总多少钱,王总给我们发工资的日子没有晚过一天。就冲他的为人,我的地交给他一百个放心。”房岭村张孝基家的1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王连强,自己在农场里做起了管理员。凭着多年的施工经验,深翻整地、挖塘调水,张孝基操作着曾经在工地上驰骋的挖掘机驾轻就熟。
 
    短短几个月,隆中园家庭农场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到五六百亩土地。陆陆续续,一些往日跟着王连强外出闯荡的农民工兄弟,建筑项目完工以后选择回乡来农场工作。
 
    在这片见证了“诚信是金”的土地上,王连强背水一战,倾囊而出,在1年多的时间里,向农场投入2000多万元。
 
    在现代化家庭农场的建设中,资本的力量开始凸显。
 
    为了改变望天收的自然条件,农场的第一步就是兴修水利。可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北杨家庄村已经多年难以打出地下水。
 
    在北杨家庄的村口有一处农民挖沙留下的浅坑,再旱的天,沙坑里总存着一汪浅水。
 
    “就从这里找水。”王连强拍了板。
 
    铲车出动,却遭遇了坑下坚硬的巨石,炸药出马,整整3吨,清理出1000余吨的巨石后,一眼终年不断的泉眼终于现身。它被农场职工命名为“暖心泉”,从此附近千余亩良田再无干旱之忧。
 
    挖塘产生的泥沙覆盖在彻底深翻的土地上,成了老农眼中最金贵的“上沙下土”、含水透气的肥田;清理出的巨石沿着围墙一字排开,给隆中园添上了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我常想,和那些带着大量资本下乡做农业的老板相比,我有啥不一样。可能最大的区别就是,隆中园的每一步发展,更多地是为了让乡亲们能有更好的生活。隆中园是我们这帮农民工兄弟共同的事业。”为了让乡亲们利益共享,王连强将隆中园的土地按照地块大小和原本的权属划分给村民,在提前一年预支土地流转费用的基础上,村民对土地有管理的职责,也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铁匠庄村的耿新艳加入了隆中园家庭农场,成了农场中的一个“小业主”。在他流转给农场的20亩土地上,年初,耿新艳可以从农场获得包括土地租金在内的2000元管理资金,用于生产资料的投入。同时,耿新艳在日常管理中,平均每年出工约100天,每天有120元的出工费。一年的精耕细作和农场统一的技术管理让耿新艳的地获得了每亩1000斤花生的好收成,超过了农场规定的800斤目标产量,多出的部分由农场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这样,耿新艳在农场的收益就有了三大块:租金收入、用工收入,以及靠精耕细作而获得的奖励性收入。
 
    如此算来,每年只要三分之一的时间,耿新艳就可以在农场获得接近3万元的收益。由于农场提供了耕整地、灌溉等公共性服务,剩余的时间耿新艳还可以在附近打零工赚钱。
 
    2015年,平度再次大旱,粮价又下跌,可隆中园1000多亩轮作着玉米、小麦、花生的土地,却实现了平均每亩200元的收益。“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魅力,改良水土、规模化经营,农户小管理配合农场大服务,做农业的回报就能像咱们的暖心泉,涓涓细流,源远流长。”王连强说,“最爱土地的永远是农民,只有让农民沉下心来精耕细作,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应有的价值。”
 
    家庭农场不仅是聚宝盆,还是乡亲们的乐活家园
 
    记者来到隆中园采访当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方砖铺就的小路上,花花草草从砖缝中探出脑袋来。王连强一脸疼惜地望着脚下的土地:“如果哪天农场需要改建,方砖轻轻松松撬下来,这土地还能长庄稼。”
 
    出于对土地天然的热爱,隆中园没有一处硬化路面由水泥铺就。农场一侧的无蝇式钢架大棚里,西红柿半青半红,茄子架正挂着紫微微的果。果蔬全程采用有机种植的方式,生产生态农产品。
 
    “隆中园从最初就定位为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生产出的瓜果蔬菜,要求达到直接入口的标准。”如今担任农场总经理的杨洪军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跟着王总,10年工程建设没有一处烂尾,打出了平度建筑响当当的品牌。如今,我们这些兄弟回乡创业,还要用自己积累下的诚信声誉为隆中园的蔬菜和平度的农特产品叫响品牌。”
 
    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和旧店大樱桃,是王连强心中的“平度三宝”:“走了全国20多个省份,唯独胶东半岛上的农产品,是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美味。平度的好东西没有卖出好价钱,没有卖到全国。缺的就是互联网思维的营销,还有快捷的冷链物流。”
 
    在隆中园的办公室里,农场的技术人员正在精心设计平度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室外,农场西侧一栋体量1000吨的冷库正在紧锣密鼓规划中。
 
    王连强说,等到2017年底农场第一期2000余亩建设项目完工时,除了有机农作物种植区,还将建设市民认养体验区和休闲观光旅游区。到那时需要的人手就更多了,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加入进来,现在还需要在外奔波打工的乡亲兄弟们,就都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了。
 
    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隆中园,杨洪高正指挥着挖掘机,为种植观赏牡丹的大棚打地基。胶东农民最爱在自家的门廊堂屋用牡丹图案做装饰,象征富贵平安。“王总说,要在农场里建一座牡丹园,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开得正艳的富贵花。到时候,赏花、垂钓、采摘、品菜,隆中园农场不仅会是个聚宝盆,也会是乡亲们的乐活家园。”
 
    为什么给这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家庭农场取名叫做“隆中园”,王连强告诉记者灵感来自三国故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一番精彩的隆中对——‘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茅庐未出,三分天下霸业已定。”
 
    如今的隆中园,初具规模,任重道远。而王连强的心中却也绘就了一幅现代化农场为龙头,带领返乡农民工成为新农民实现劳有所得,引领平度农产品创市场品牌实现物有所值的愿景蓝图。
 
    置身隆中园内,西望大泽山巍然挺拔接云霞,东看暖心泉一池碧水映斜阳。记者突然意识到,这片农场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在于“人和”,在于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崇德尚礼的一脉乡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