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海燕
湖南省益阳市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通过“政府指导,项目支持,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创建机制,建立了“财政投资、项目支持、社会筹资、群众捐资”的筹资措施,共投入各类资金近5亿元,通过建立示范片、发展产业,开展小城镇建设等方式,共创建达标美丽乡村26个,极大地改善了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后劲。
创建示范片美了乡村
长常高速益阳东出口不到10公里,一个绿树成荫、果木环绕、湖光山色、庭院整洁的村落呈现在眼前,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美丽乡村示范片。湖南省农委副主任陈冬贵介绍说,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保护和培育“青山绿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美丽创建,保持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实现村庄整体风貌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益阳人文环境、资源禀赋好,省农委便率先在益阳市赫山区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片试点工作。
该区在坚持项目主体不变、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了示范片的整体建设。该示范片依托田园资源,以环洞庭湖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创意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具有湖乡特色,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秀美乡村。
示范片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庭院经济已初具规模。74岁的彭梓桂老人正在打理自家的果园,老两口种了12亩果园,3.2亩稻田,十几亩鱼塘,年收入近20万元。一说起现在的生活,彭奶奶满脸皱纹笑成了菊花。她说,柑橘有合作社包销,茶叶有人上门收购,现在我们乡里的日子不比城里差,城里还没有我们乡里环境好。随后,老两口现场自拉自唱即兴唱起了自己改编的富民政策歌。
据了解,该示范片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5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0元,超出全区平均水平的30%。
小城镇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我家有4亩多耕地,以前全家人耕种仅够填饱肚子,后来把土地放到镇里土地信托公司托管,每年净赚不赔收入还高,自己还可以去农业公司打工挣工钱,这里里外外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70多岁的王大同爹爹是益阳市辖下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村民,在他家三层高的小洋楼前,是连成了片的农田,修得笔直的水泥道路和明渠四通八达,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大棚拔地而起。
王大同得益于湖南省美丽乡村创建中小城镇试点政策,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湖南省在沅江市开展小城镇建设试点,在乐园村率先搞起了全省首个土地信托试点和农民集中居住。
近年来,草尾镇以土地信托流转为抓手,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关注民生,累计投入6.58亿元,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了新安、乐园2个农民集中居住精品小区,完成了道路白改黑提质改造,引进了管道天然气项目,加强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乐园村支书王岳飞说,土地流转既让经营大户有了“用武之地”,也为农民特别是年纪大的老弱残农民提供了“赚钱之道”,还为集中居住,规模经营整合了土地资源。目前全村流转面积达46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95%,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为19800元,比沅江市农民人均收入高30%,2015年乐园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
发展茶产业富了村民
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农村经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坐落在修山脚下的桃江县大栗港镇朱家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朱家村通过争取和自筹先后投入各类资金600多万元,大力发展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狠抓绿化美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清洁工程建设,修建文化休闲场所,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美丽乡村创建不仅要村庄秀美,还要村民生活富裕。该村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具有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条件。为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朱家村全员发展茶产业,建设标准化茶园1000亩,成为全县拥有生态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庄。为鼓励支持这个村的茶园建设,该县对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茶园,每亩奖励现金或物化补贴2000元。
基础设施的投入,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预计至今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今年年初,该村获得了“湖南省美丽乡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