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讯(陈静怡/文)7月4日,为了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问题,为食品安全建设提出有效的谏言,浙江理工大学线上餐饮实践调查团队随机对街头的外卖配送员进行了采访,就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咨询了智仁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建军、浙江理工大学法律系主任王晓、民商法学博士刘颖。
街头采访现问题
新闻报道曾提到关于外卖配送箱的消毒清洗问题,为了了解真实的配送箱清洗情况,成员们在此前采访了十余位来自不同平台或商家的外卖小哥。相对而言,外卖平台的配送员使用的配送箱较为正规,且部分平台的配送员表示公司会检查配送箱清洁情况并要求佩戴工作证和健康证。然而,一些商家的配送员表示商家并没有要求自己办理健康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专家李蓉教授曾说“目前对食品包装及餐盒有相应卫生标准,但送餐箱等送餐工具的卫生监管方面尚属盲区。如果送餐箱没有及时清洗、消毒,会有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风险。要视具体情况看,一些食品在配送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合格,的确会有污染的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所以在食品配送中产生的卫生安全问题同样是食品安全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法律访谈明责任
就外卖配送过程中包装泄露、食品接触污染源导致了卫生安全问题,商家的“外卖小哥”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这一问题队员们也请教了陈建军律师,他认为外卖配送过程中包装泄露、食品接触污染源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商家的外卖小哥不承担对消费者的赔偿问题,因为送外卖的工作人员的行为系职务行为,故应由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而现在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商家做好食物后,由平台的专属外卖配送人员去接单。那么出现包装泄露、食品接触污染源的问题,应该由谁承担责任?对于队员们的这一疑惑,陈建军认为从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出发,应由商家承担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商家承担责任后,可向具有过错的平台、配送公司进行追偿。
在监督方面,王晓告诉成员们,监督绝不是仅仅是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责任,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也很重要,消费者的投诉等也是值得重视的监督来源。另外,第三方平台也要积极接受社会监督,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检验、监测、检查等行动,主动接受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努力营造食品安全良好的社会氛围。
转变消费者观念
消费者的维权和监督意识也是建设食品安全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线上餐饮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而诉讼效益并不高的现象,所以许多消费者忍气吞声不主动维权,无良商家更加肆无忌惮。对此,刘颖和王晓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每个消费者要有担当意识,不能将线上餐饮食品安全看成与己无关的事,要提高维权意识,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如果消费者在知情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受损时不能主动积极地维权那会使商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市场大环境不会短时间内进行彻底改观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辨别能力。
通过对这些专业人士的采访,成员们都受益匪浅,食品安全建设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