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谨慎是一种责任心,用权时要如临如履,小心翼翼;是一种作风,要多做少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种能力,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也是一种品格,要慎权慎独,自警自励。保持谨慎,决不是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细致,慎终如始。”党员干部要树立先锋形象,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党员干部要增强廉洁自律能力,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十一慎”。
一、慎始——谨防第一次。“欲善终当慎始”。明代御史张瀚初上任时,前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跟他说起有一次乘轿进城遇雨,一名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从此便“不复顾惜了”。人生贵善始。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从被查处的一些案件来看,腐败份子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才导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他们在面临第一道关口时,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抵制诱惑,而是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歧路。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握住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警惕了“第一次”,就能累积成“每一次”,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不会被突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找不到可乘之机。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慎言——谨防口无遮拦。现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说有悖于中央精神的话,对中央和上级的决策及工作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滥发议论;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当作谈资说料,时而望风踩柳,时而添油加醋;甚至津津乐道于一些消极颓废、格调低下的所谓黄色段子,满口荤话、粗话、脏话。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我们知道,古人是十分强调“君子慎言”的,曾国藩和同为清代的魏裔介甚至说:把慎言当作修炼德行、砥砺操守的关键。古人尚且如此,那么,当代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党员干部,就更应该自觉地遵守纪律,认真地“修道立德”,真正做到严于律己,慎言修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当然,我们要求党员干部慎言,不是说就应该明哲保身,更不推崇古人所说的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力戒“好人主义”,不能对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也来个“慎言”,睁眼闭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该督促、该批评的话,还是要理直气壮地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严肃紧张又团结活泼的良好局面。
三、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所谓“好”,指的是“个人爱好,嗜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些个人爱好更属正常。一个人喜好什么,是藏于心中,还是溢于言表,大可听其自便。但对于有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由于“上有所好,下必投之”的缘故,则必须有所节制,有所约束。时下,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权力一旦霉变,就如同“魔方”一样,可以变幻出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美色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正因为权力有此妙用,作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就成了少数心术不正者腐蚀拉拢的重点。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到处打探领导的嗜好,以便投其所好,打开缺口。这些“攻关”的招法五花八门:发现你爱钱,他会为你送上人民币、美钞和各种有价证券;发现你喜好收藏,他便为你送上古玩字画、珍宝奇石;发现你贪财,他会为你奉上高档电器、金银首饰;发现你恋色,他会为你招来妖艳女色伴你左右;发现你想游玩,他会带你饱览名胜古迹,甚至假以各种名目出国“开洋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事实证明,领导干部轻言“所好”,不仅为那些行贿邀宠者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而且也容易为自己招惹麻烦。实际生活中,不是有那么一些人,面对送上门的让人心动的种种 “爱好”,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过,明知道对方的做法是个圈套,还硬往里钻,总以为那个套儿套不住自己,甚至侥幸地认为还不知道套住谁呢!当今的腐败分子中,有多少不是在看似铺着鲜花的路上跌落陷阱的;有多少不是品尝着“爱好”的甜果中毒身亡的!他们没有毁于横祸,没有亡于疾病,却栽在了自己的“爱好”上。可见,慎言“所好”,慎待“所投”,不失为保持为官清廉的一剂良方。个人喜好看似小节,实际上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个人品行修养,切不可等闲视之。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反面的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慎言“所好”,慎露“所好”,管好“小节”。个人有啥喜好,自掏腰包,自我满足就是了,不可轻言所好,更不要过分张扬。对那些搞感情投资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被利用。
四、慎欲——谨防纵欲无度。人都有七情六欲,本无可厚非。共产党人也不是禁欲主义者,但对欲望有着科学的解释。问题在于党员干部决不能谋取规定之外的特殊利益,不能放纵欲望。人民群众最为憎恶的—种人就是贪官污吏。我们党也历来坚决反对腐败,和腐败分子水火不相容。不贪吃喝、不贪金钱、不贪美色、不贪名利和地位,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工作。这也是古人所谓的“无欲则刚”。因此,在党员干部中倡导慎欲,以理导欲、以理节欲、以理制欲,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就是通过理性把欲求控制在“无过无不及”的程度,欲不逾矩,欲不损德。正欲与邪欲,在许多方面是泾渭分明,不言而喻的。但有时又往往是正邪混淆,难分难辨,稍不注意,就会以邪为正,背正入邪。这就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以正确的理论为依据,划清什么是正欲,什么是邪欲;什么是公欲,什么是私欲,择其善者从之。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欲求的实现,遏制恶欲的发展。追求个人欲望的实现,千万任性不得,放纵不得,不能违背党纪国法,不能违背官德原则。适度为利,失度成害。做到节而不过,遂而不纵,谨防伤身败德。不仅要坚持与民同欲,同甘共苦,而且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热心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达到“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拥琴书,便成石室丹丘”的境界。
五、慎权——谨防滥用权力。党员干部一定不能滥用手中的公共权力。我们是执政党,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手中都堂握着一定的权。这些权力是把“双刀剑”,用权为公可以赢得人民赞誉,用权为私必然导致身败名裂。对于干部个人来说,权力越大,腐败的危险就越大,防腐败的警惕性就要越高。从贪官们的忏悔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犯罪活动都离不开一个“权”字,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成了历史的罪人,被人民所唾弃。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的,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利。要保持权力应有的尊严和威信,防止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要坚决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六、慎平——谨防坦途翻车。唐朝诗人杜旬鹤写过这样一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溪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人在困境、险境、恶境之中谨慎小心,格外警惕,所以安然无事,而在顺境、佳境之中怠心懈志,忘乎所以,往往容易翻船。这首诗所揭示的哲理,对于我们干部的成长,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活中一些少年得志的领导干部,由于仕途太顺,结果得意忘形,骄横跋扈,为所欲为,在坦途上翻了车。为此,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当戴上冰冷的手铐、关进阴森的大牢时,当被押赴刑场告别人世时,大都会发出追悔莫及的哀叹。因此,要防止“香风”熏心,“毒气”浸身,就必须不间断地学习改造,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孔子说:我们既要“见贤思齐”,向德性高尚的先进人物学习,又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从犯错误或犯罪者身上吸取反面的教训,引为鉴戒,省己律身。见微知著,小病大防,这是古今志士仁人修身养性终成大器的共同经验。愈是个人成长、进步顺利的时候,愈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见喜忘忧,自松其绑,而只能履平防险、浅水深防。
七、慎独——谨防自我放纵。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新的体制、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规则还不够完备等,都可能为作奸犯科者提供可乘之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手中都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倡导慎独、不断修身,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党纪政纪是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之上的,光靠强制很难保证一个人不犯错误。有的同志往往在公开场合、集体活动中,在有人监督的时候,能够按章办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在远离组织、无人监督的时候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放任自己,结果犯错误。如何才能慎独,重要的是认真地、自觉地坚持“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党性修养,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应该时时处处用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警告自己不要有任何越轨的举动,真正做到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无论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要像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那样,坚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八、慎友——谨防被朋友拉下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都有较多的朋友。如果不谨慎地择友而交,往往就会被钻空子,最终被人利用。许多人往往因为不能克己自律、清心寡欲而被一些居心叵测的所谓朋友点了“死穴”,迷失了方向,以致权为“友”所用,利为“友”所谋。和丽伟是云南人和集团的总裁,通过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的秘书认识李嘉廷后,为了把李嘉廷拉下水,工于心计的他并不急于用钱砸倒李嘉廷,而是投其所好,见缝插针地为李嘉廷效劳,成了人人皆知的李省长的“铁哥们”。但李嘉廷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铁哥们”,竟然对他也留有一手。和丽伟有时派人跟踪李嘉廷,掌握他的把柄,以便牢牢控制住李嘉廷。和丽伟说:“如果哪天李嘉廷对我不仁,我就对他不义”。可见,天下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切都是冲着你手中的权力而来。“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这是钱钟书先一生的小说《围城》中的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论语》中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为此,党员干部必须学会“距离”交友,做到交友有数、交友有度、择善而交,做到友情之中有原则,交往之中有政治。历史上,“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权交者,权失而成仇”。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模糊,就很容易出事。
九、慎微—谨防不拘小节。小事小节是个人品德的反映,也是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有个寓言说,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发牢骚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他说:“别说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其走向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胡长清第一次只是接受了不法商人赠送的两支毛笔,后来发展到接受他人的宴请、金钱等,再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竟肆无忌惮地索要起来,最终被判死刑。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都是至理名言,一点也不错,党员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会用放大镜、 显微镜看问题,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不被利欲所惑;一定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和坚定的操守,自觉抵御物欲诱惑、精神刺激,防患于未然,做到仰俯无愧于天地。
十、慎情—谨防为情所困。感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美妙而神奇的礼物,因为有了感情,我们的生命才富有意义,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因为有了感情的积聚和升华,我们才能享受伟大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纯洁的爱情。然而,也正是由于感情所具有魔幻般的力量,所以常常为人所利用。许多人正是抵不住亲情的压力、碍不过友情的面子、经不住色情的诱惑而纷纷落下马来,正所谓“当官要清廉,亲情第一难。”中央纪委有一个统计,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80%的案件都有领导干部家属参与。有些党员干部对配偶、子女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人正是看到这一弱点,乘虚而入,不少党员干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栽了跟头,就连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也未能幸免。对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来说,“严是爱,纵是害”,给子女留太多的财产,金钱铺路,未必是好事。清末有个叫奕儇的人,是末代皇帝宣统的祖父,他写过一段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为此,党员干部必须过好感情关,做到原则之外讲感情,感情之内讲原则,绝不能因为亲戚的请托而羁于亲情,背弃原则;绝不能因为朋友的请求而囿于友情,违反规定;绝不能因为色情的诱惑而背叛爱情。
十一、慎终——谨防晚节不保。把握住第一次,做到慎始,或许还不太难,做到慎终却要付出巨大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唐朝明相意思都是说能慎始的人多,善慎终的人少。南宋思想家也就是说慎始容易慎终难。历史上许多人物,包括一些声名卓著的帝王将相和农民领袖,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虽能慎初,却未能慎终。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清清白白为官大半生,却在退休前倒在了糖衣炮弹面前。这就是所谓的“59 岁现象”。要做到善始善终,始终如一,从一些党员干部由红变黑的蜕变过程中来看,堕落无不起始于心理的失落、失衡、失制。他们盲目地同大款、大腕攀比,同强占狂贪的暴富者攀比,因而攀出了“羞涩”感,比出了“吃亏”感,继而攀出了补偿心理,企图通过勤“捞”来弥补“损失”。在酒绿灯红前,一些老同志心花、头晕、目眩,对奢糜的生活由向往到痴迷、热衷于用公款上赌场、进舞厅、泡小姐、“潇洒”掉了自己的晚节。他们自以为手段高明,无人知晓;或自恃德高望重,无人猜疑;或抱着“冒险一次,享受终生” 的念头,不惜赌上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来个狮子大张口,到头来,伸手必被捉,赔进了自己的晚节。有的党员干部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是留恋工作,而是迷恋权力;不是重晚节,而是重晚利,利用即将离手的权力之柄,拼命地为自己贪钱敛财,以图富度晚年,享受余生,而栽在最后一站再也起不来了:有的灰溜溜交出了手中的权力,有的刚刚下车离站又向高墙走去,甚至有的还凄惨惨踏上了黄泉路。因此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且莫人老了,功高了,位尊了,背上各种包袱,作茧自缚,自毁其身。党员干部要自觉放下资深的包袱、功高的包袱、位尊的包袱,慎始敬终,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传雄 男 大学文化 现任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科长、直属机关纪委委员,高级经济师,兼任市纪委特约研究员、市供销社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