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闻名于世,是因为岳飞《满江红》里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这里自古为征战之地,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如今,贺兰山再次引发世人注目,却是因为其东麓已成为中国葡萄酒重要的新产区,成为葡萄酒产业上不可忽略的新“势力”。
贺兰山脉因其充足的日照、适中的雨量、完善的黄河灌溉系统以及养分丰富的淡灰钙土壤,极其适合优质葡萄的培育和生长。
政策扶持 推动产业发展
世界上最知名葡萄酒产区均处于北纬30°—40°这一区间,而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39°之间,具有种植优良葡萄和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度重视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其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9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1万亩,产量20万吨。已投产葡萄酒庄72家,加工能力近27万吨,正在建设的酒庄有58家,综合产值达65亿元,初步形成了五大葡萄酒产区。
受到政策鼓励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保乐力加、轩尼诗、张裕、长城等国内外一批知名葡萄酒企业到贺兰山东麓建基地、建酒庄,西夏王、类人首、贺兰山、加贝兰、巴格斯、银色高地等一批自主企业品牌也迅速崛起。
频获大奖 品质迅速提高
贺兰山东麓产区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走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路子,使得产区葡萄酒的品质迅速提高。
从2011年到2014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30万亩。在数量提高的同时,质量也在飞速提高,在国际国内获奖的葡萄酒不断涌现。自“加贝兰”获得2011年“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金奖以来,贺兰山东麓产区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种品鉴评比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得200多项奖项,其中不乏业界权威的大奖。
今年5月份,在意大利举办的第22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上,中国共斩获5金9银,其中宁夏获得1金4银。这是中国葡萄酒,也是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迄今为止在这项国际比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近年来,宁夏实施了葡萄健康休闲旅游一期工程,完成了以贺兰金山试验区为核心的21公里生态旅游专线和22公里酒庄中轴道路,配套建设了10万亩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完善了旅游标识、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完成了5个葡萄旅游宾馆改造提升。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举办了中法酒庄酒、葡萄酒旅游、列级酒庄发展论坛,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考察团,以及国内葡萄酒产区的参观考察,推进了一批酒庄开放,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为了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2014年宁夏将“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示范园区”建设列为宁夏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另有巴格斯、志辉源石等6个酒庄被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迅猛发展引起了业界的重视,国际上已普遍把宁夏当作一个重要“产区”。本报记者 何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