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资源特色,打造沃土粮食。
道县地处湘南,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丘陵盆地形,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有发展“稻-稻-油”、“稻-稻-肥”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发展“稻-稻-油”三熟制油菜12万余亩,预计亩产140公斤以上;种植绿肥18.1万亩,绿肥亩均产鲜草2000公斤以上,有效提升了稻田有机质,种植过油菜、绿肥的稻田预计亩均能增产粮食5%以上。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国土整理、农业开发等,建设高标准粮田3万余亩。
二、着眼绿色引领,打造放心粮食。
生态安全,粮食质量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我县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粮食品质安全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开展“农资打假护春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主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力开展农资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加强市场巡查,出动人员130余人次,检查门店105家,查出违规农资110吨,阻击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流通,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二是大力开展绿色防控。制订、完善水稻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以绿色防控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培育金土地等社会化服务组织8个,专业化队伍80个,培训机防防队员900余人,推广普及康宽、蚍蚜酮等低毒高效农药,计划开展统防统治30万亩次以上。三是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放施肥建议卡8.6万份,推广配方肥2.2万吨。四是大力开展农村清洁生产。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为突破口,综合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以频振式杀虫灯为核心的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开展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强化技术配套,打造优质粮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工程,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品质。一是抓好良种示范推广。大力推广陵两优942、陆两优996、中早39、银晶软占、株两优211等新优品种,扩大全县优良品种覆盖率,确保高产稳产。同时开展20余个早晚稻新优品种展示示范,加快水稻新优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全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全力推广合理密植、安全齐穗等三项技术,培育190余个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开展专业化集中育秧6.2万亩,示范带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18.5万亩。推广普及软(硬)盘抛秧、机插秧技术,软盘抛秧突出落实好“增盘增种”措施,适当增加大田用种量和软盘数量。大力推广机械育插秧技术,采用25厘米及以下行距插秧机,解决机插密度偏稀、有效穗不足问题。三是深入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实施“整万千百”及整建制高产创建梯级示范,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均衡发展。今年我县共创建8个万亩示范片。在营江、梅花等乡镇办好早晚万亩示范片,在蚣坝镇抓好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在桥头、仙子脚、洪塘营等乡镇办好了玉米万亩示范片,在万家庄办好万亩“油-稻-稻”高产示范片,水稻万亩示范片内抓好了“两方”和“双超”。同时,各乡镇办好了22个千亩示范片,各村办好了百亩示范片。目前,我县高产示范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集中播种育秧、统一机械翻耕板田、统一机插。四是大力开展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重点推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投入耕整机2300台、中小拖拉机1100台,助力粮食生产。今年又计划推广插秧机100台,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15万亩。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规模粮食。
依托道县土地流转中心、旺园、清园等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流转耕地面积21.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3%。对全县前60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奖励一台插秧机,建育秧大棚补贴30%,免费提供机插秧秧盘、壮秧剂,种子、农膜等补贴一半资金。对种双季稻的100亩以上大户进行3000-10000元的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全县新增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180户以上、家庭农场80户以上。
五、发展专业化服务,打造高效粮食。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机、植保、农技、农资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加快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余个。金穗粮油公司建立优质稻基地10万亩,先免费发放优质稻种子给农户,与农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粮食,其所属的“鑫爱莲”优质大米系列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金土地公司在梅花、蚣坝等乡镇与农户签订合同,开展全程承包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10万亩次。四马桥燕山脚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代耕、代育、代防、代收、代烘等各环节服务,拥有碧浪、雷沃、福田等耕整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中型农机70余台,并购买每日可烘谷10吨的大型稻谷烘干机一台,投入资金30万元,购买无人机两架,开展高效统防统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