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
民间素有“贴秋膘”“补冬藏”
的传统习俗
不少人习惯通过
食用羊肉、炖汤、火锅等温补类食物
来抵御寒冷
调养身体
然而,部分传统进补观念存在误区,若不加甄别地盲目跟风,不仅难以达到养生效果,反而可能增加肠胃负担,甚至引发健康风险。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避免进食过烫食物
谨防食道黏膜损伤
民间素有“趁热吃才暖身”的饮食习惯,但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明确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长期摄入过烫食物会反复刺激并灼伤食道黏膜,增加食道癌风险。建议在食用火锅、热汤、粥品等高温食物前,适当晾置,待温度降至60℃以下(入口不烫嘴)再进食。
理性看待“以形补形”
注重营养成分而非外形
“吃核桃补脑”“吃血补血”等说法流传广泛,实则属于古人基于外形相似的朴素经验,缺乏现代营养学依据。食物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所含的具体营养成分,而非外观形态。例如,核桃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有益大脑健康,但每日摄入2-3颗即可,过量易导致热量过剩;动物血、肝脏虽含铁,可用于改善缺铁性贫血,但胆固醇含量较高,应控制食用频率。
建议摒弃对单一食物的过度依赖,通过多样化膳食获取全面营养,如补脑可搭配深海鱼、蛋黄等富含DHA和卵磷脂的食物,补血则宜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以促进铁的吸收。
警惕“大补特补”倾向
防止营养失衡与代谢负担
秋冬进补并非“越多越好”“越浓越好”。有人误认为进补就是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如频繁食用红烧肉、猪蹄、奶油糕点、浓油赤酱类炖品等,不仅加重消化系统负担,还可能引发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尤其在节日期间,更需注意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频率和总量。
科学进补应以“适度、均衡、个体适配”为原则,优先选择易消化、低脂肪的优质蛋白来源(如鱼虾、豆腐、去皮禽肉),搭配新鲜蔬菜和全谷物,避免盲目追求“浓”“香”“补”而忽视整体膳食结构。
重视剩菜储存与复热安全
防范食源性疾病风险
秋冬季节,市民常一次性炖煮大量汤品或肉类,分餐食用。然而,若储存或复热不当,极易滋生细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例如,热汤未及时冷藏,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或反复多次加热,不仅会导致营养流失,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剩菜即使外观无异常,在冰箱中存放超过2天,也可能存在致病菌超标的风险。
建议市民在炖煮食物后,尽快分装并冷藏或冷冻;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剩菜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天,汤类建议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通过规范储存与复热操作,从细节处守护“进补”安全。
秋冬进补的本质
不在于热量的堆砌或食材的昂贵
而在于科学、平衡与可持续
建议消费者树立理性饮食观念
结合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
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避免走入“越补越伤”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