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浙”里农机有“智”更有“质”

   2025-11-06 农村信息报1720
  日前,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在浙江德清举行,来自浙江的“农机战队”发挥出色,在温室搬运机器人赛道包揽冠亚军,并在巡田无人机赛道收获亚军和第四名。
 
  浙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自2021年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以来,我省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扬鞭奋蹄。202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09%,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1.89%,比2021年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分别提高11.59和9.39个百分点,增速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浙系”农机的加持下,浙江农业现代化跑出“加速度”。 
 
  农机“瘦身”,“铁牛”能上山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如何让农机在丘陵山区的“巴掌田”上发挥作用?这正是浙江发展新型农机装备产业亟需突破的方向,也是全国乃至全球广大丘陵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期盼所在。而为农机“瘦身”正是其中的第一步。 
 
  困境意味着发展潜力。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印发通知,明确浙江携手贵州、云南共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我省迅速响应,于次年制定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为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制造、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探索新路子。 
 
  金华、台州两地敏锐捕捉到机遇,将农机小型化、轻量化、丘陵山区适配化作为重要的研发方向。目前,两市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拥有农机装备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上市企业9家。在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上,该集群榜上有名,标志着我省在这一领域跻身国家战略版图。 
 
  在位于永康的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已完成安装的崭新小型拖拉机整齐摆放。该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地形的小型农机。2017年,其自主研发的丘陵专用高速插秧机一举打破国外品牌在该项领域的垄断。如今,同样来自该公司的丘陵山地微型乘坐式四轮驱动拖拉机,有效解决了动力机械在丘陵山地和小块田地内机动性差、转弯困难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小型拖拉机领域的空白。 
 
  “目前,我们的25马力小型拖拉机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质量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同时,价格低了近一半,广受国内外客户青睐,出口订单占到50%。”星莱和公司总经理李波军信心满满地说。 
 
  近日在嵊州举行的全省丘陵山区农机先导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一批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攻关成果正式亮相,星莱和公司的小型轮式拖拉机榜上有名。同时亮相的还有纯电动履带式旋耕机、乘坐式采茶修剪一体机、履带自走式田间搬运机等已在广大丘陵山区投入使用的先进机具,为种好“巴掌田”提供解决方案。 
 
  农机“瘦身”革命,使浙江交出了农机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全省已形成杭州、绍兴、衢州茶叶机械,宁波、绍兴农机动力装备,台州植保、水泵、渔业养殖机械等七大农机产业集群。如今,浙江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已位居全国前三甲,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浙江丘陵山区适用农机正实现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转变。 
 
  创新驱动,低空显身手 
 
  眼下正值秋收冬种关键时期,龙游县种粮大户、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红专在忙完田里事情后,带着技术人员专门跑到农机仓库检查无人机的运行情况。“这可是我们的宝贝!一架植保无人机,3小时就能完成300亩农田的喷药流程,相当于40多个人整整一天的工作量啊!”董红专告诉记者,得益于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合作社实现病虫害防治率100%,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5万亩次以上。 
 
  我省是国内较早发展低空经济的省份,而农业农村领域是低空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今年2月,我省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打造生产作业、监测、服务、运输、治理、农文旅消费等六大低空经济场景,勾勒了未来三年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的发展蓝图。目前,全省已形成植保飞防、田间管理等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 
 
  在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浙江文信机电公司,引擎轰鸣声不绝于耳,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无人机的空中操控性能。“G50是我们最新推出的明星产品,它搭载的AI智能航线规划系统可自动识别地形障碍,定位精度达到20厘米左右,飞行作业更加智能,普通农户经简单培训即可独立操作。”公司董事长阮玉根表示。 
 
  如今,该公司已实现整机60%部件自主化生产,累计斩获51项专利,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植保无人机量产,让“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本地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落地生根。 
 
  早在2007年,我省就开始使用农用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2017年起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是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份之一。自此,无人机数量和推广应用面积步入上行轨道。2024年,全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达8173架,主要农作物飞行作业面积达588万亩,分别相较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增长了244%、32%,极大节省了人力和农药用量。 
 
  在此次全国智慧农业创新大赛上,巡田无人机已单独成为一个赛道。“以往,传统人工巡田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五六十亩的巡田任务。如今,巡田无人机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效率显著提升,且数据更加精准。”来自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陆旭奇介绍,他们把深度学习模型植入无人机,通过多光谱成像,对1600多种水稻进行生育期监测,从而出具田间“处方”,精准指导生产。 
 
  “浙江将通过标准制定、场景拓展、人才培养等抓手,让‘会飞的农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充盈“大脑”,装备更“聪明” 
 
  在此次大赛中,一款来自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机器人引人关注。尽管“身材”小巧,自重仅30多公斤,却拥有超越自重7倍有余的“大力士”级载重,还能自主“学习”并避开障碍,在温室搬运机器人赛项中一举夺魁。 
 
  “它很‘聪明’,即使遇到临时出现的障碍也能从容应对。接下来,我们将对机器参数进行微调,希望它能在温室廊道、果园等复杂场景中大显身手。”研发技术人员陈振磊自豪地表示。 
 
  信息时代,AI、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农机提供了“最强大脑”,为应对种类繁多且环境复杂的农业生产场景提供了重要支撑。“杭州六小龙”之一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宣布,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专门打造农业款“机器狗”,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通过多维传感器和高精度视觉算法,可以在复杂光照条件和叶片结构多变的环境下精准监测幼苗生长并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农业版‘机器狗’的设计理念不仅是替代部分人力劳动,更是为农户提供智能化管理工具。通过降低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门槛,农民可以转型为‘机器人管理者’,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运营农场。”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农机在生产端的井喷式爆发,首先要归功于渐趋完备的顶层设计。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作为全国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迅速响应,于今年年初出台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全省智慧农机的应用勾勒了蓝图。 
 
  眼下,传统的养蚕季节尚未来临,但在位于嵊州市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传送带上蚕宝宝正啃食着由人工配合饲料制成的“饼干”,而在另一个恒温恒湿的车间里,蚕宝宝吐出雪白的丝线忙着织茧。 
 
  “我们采用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对饲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可以自动精准控制。在流水线上,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已不复存在。”该公司负责人金耀告诉记者,这里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产茧,只需200名工人,一年的蚕茧产能便与10万户蚕农大致相当,且蚕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 
 
  在如今的之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工厂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基因,颠覆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场景,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农村信息报记者 李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