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武邑县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冷藏库外的分拣区,张旺花、张秀菊等工人忙着挑拣红润饱满的红梨,清甜的梨香沁人心脾。一箱箱红梨整齐码放,即将发往北京、天津等地的市场。
  “今年天气适宜,红梨品质特别好,收成也高,亩产超过3000公斤。”合作社经理武月鹏说,武邑红梨深受市场欢迎。以红梨为原料开发的“红梨四宝”“红梨盏”等深加工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年总销量在一万盒以上。品牌越叫越响,产业越来越旺。武邑红梨走红绝非偶然,背后是一场瞄准市场、深耕品质、延伸链条的产业突围。
  红梨走红,始于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武邑种梨有上千年历史,却因传统品种扎堆竞争,曾一度陷入“果贱伤农”的尴尬。当地没有固守“老家底”,而是跳出同质化窠臼,在2016年果断引进全新红梨品种。这一步“换种”,让武邑梨从“大众化”普通果品变身“独一份”特色产品,为产业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梨走红,靠的是对标准的匠心守护。从引进品种到站稳市场,武邑人沉下心打磨品质,总结出了63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一个特级果要重400克,外形圆润、色泽均匀,甜度还得达标。”武月鹏介绍,武邑红梨屡获“梨王”称号,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并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面积从零星试点扩展到4600亩,成为全国最大单品红梨生产基地。
  红梨走红,更在于产业链的延伸增值。单单卖鲜果,效益总有天花板。武邑人没有止步于种得好、卖得掉,而是向着“吃干榨净”要效益。如今,武邑红梨不仅是新鲜果品,还变成梨干、梨膏、梨茶等深加工产品。“最近我们一直抓紧研发红梨酒,预计春节前可上市。”武月鹏介绍,每年约一半梨果用于深加工。产业链的每一次拉长,都是对红梨价值的再挖掘,既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武邑红梨的走红之路,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乡土资源里蕴藏着巨大潜力,只要肯在品质上深耕、在链条上延伸、在市场上开拓,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也能成长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大产业”。(河北日报记者 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