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陇原大地机械轰鸣、颗粒归仓。截至目前,甘肃全省“三秋”机械化生产累计投入农机具60万台(套),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12760台,马铃薯收获机10890台,播种机械33540台(套)。玉米收获进度62%,机收面积731万亩,机收率70%;马铃薯收获进度63%,机收面积382万亩,机收率70%;冬小麦播种进度73%,机播面积483万亩,机播率87%;冬油菜播种进度99%,机播面积106万亩,机播率70%。机收机播作业呈现“进度快、质量优、效率高”的良好态势,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机收是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的关键支撑。从陇东山川到河西走廊,秋收图景随处可见。“三秋”来临之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秋冬种工作视频会议,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秋季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加强服务保障,强化部门协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关于做好秋收秋种农机农资粮食交通物流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简化“三秋”期间运输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车辆查验程序,确保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顺畅高效通行。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农机手专项气象服务,与燃油供应单位落实“三优一免”优惠政策,开通农机作业用油“绿色通道”519条。开通“三秋”农机作业服务保障热线电话142部,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
为确保机收顺畅,甘肃省协同乡镇精准掌握农机作业服务供需,提前组织对接,同时跟踪掌握“三秋”生产进度,引导机具有序流动,确保秋粮适收快收。陇南市康县阳坝镇采取“农机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20台(套)机具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徽县创新“农机+电商”模式,指导农户精准机收,通过电商平台提前对接销路,实现种得好、卖得好双重效益。
播好种,收好粮。甘肃全省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高秋冬种机播质量,推广小麦高性能播种机2980台(套),使用购置补贴资金3038万元,报废老旧小麦播种机3970台,使用报废补贴资金346万元。组织6个省级农机推广技术小组在各市州开展巡回指导,采取现场观摩、田间对比等方式,线上线下开展高性能播种机作业演示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户科学合理调整机具参数,规范作业,全面提升作业质量,努力实现机械播种苗齐、苗壮。
“我们在礼县开展高标准农田精量播种机技术推广培训,支持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精量播种机高效实施小麦播种作业。农机手通过终端屏幕实时监控播种深度、行距和亩播量,不仅能实现株距行距精准控制,还能同步完成施肥,每亩节省种子3公斤、化肥5公斤,出苗率提高到95%以上,为粮油作物丰产丰收夯实基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处长刘文武表示。
减损就是增收。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印发《关于做好主要粮油作物机收减损和损失监测调查工作的通知》,制定《甘肃省主要粮油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方案》和《甘肃省主要粮油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方案》,设置玉米机收监测调查县16个,覆盖所有生产乡镇。全省推广应用低损高效玉米联合收获机1815台,使用购置补贴资金1.02亿元,报废老玉米联合收获机559台,使用报废补贴资金1146万元。
农时不等人,甘肃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秋季生产一线,对秋季生产各类农机具开展全面检修与保养。陇南市创新推出“流动检修站”服务模式,组织技术骨干组成120支农机维修服务队,深入偏远乡村提供“一站式”检修服务。宕昌县将检修点设在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户维修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农机具检修44.94万台(套),培训机手、修理工5.5万人(次)。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为此甘肃省制定印发《甘肃省2025年秋季机械化生产应急工作预案》,有效应对“三秋”农机作业期间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提高农机化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快速处置农田积水、作物过湿以及大面积倒伏等突发情况。协调潍柴雷沃、江苏沃得等农机经销企业加大机具调运,增加履带式、后驱动机具以及半履带、宽轮胎、倒伏收获装置、抗湿应变播种防堵部件等的供给,确保市场供应充足,同时加强售后服务和参数调试。10月上旬较强冷空气来临,全省经历大范围降温降雨过程,各地及时开展秋收秋播应急防范,对履带式拖拉机、履带式收获机、烘干设备等应急装备进行了紧急调度和安排部署,将应急力量落实到田。全省312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成立522个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储备履带式拖拉机548台、履带玉米联合收获机1257台、移动式烘干机93台、烘干塔180个(烘干能力450万吨以上)、抗旱排涝水泵8559台(套)。目前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已出动1051次,完成应急抢收玉米354万亩、马铃薯275万亩,应急抢播冬小麦169万亩、冬油菜32万亩,秋粮应急烘干200万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