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都区总工会、花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花都区赤坭镇人民政府、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广东省高素质农民花木盆景人才培育学员汇报展暨花都区2025年“羊城工匠杯”岭南盆景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岭南盆景之乡——广州市花都区瑞岭村隆重举行。
近年来,花都区紧抓高素质农民培育,依托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聚焦盆景花木等特色产业优势,集中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广东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与产业动力。
决赛现场共吸引了来自岭南地区40名专业选手参与,其中不乏花都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花木盆景人才专题)培训班的学员。赛事中,乡村工匠们摩拳擦掌、同台竞技,在方寸盆钵间展开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巅峰对决,一盆盆生动的盆景作品在盆景大师的指尖流转而生。
经过激烈角逐,赛事共评选出个人奖项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胜奖10名,花都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花木盆景人才专题)培训班朱广杨、姚伟峰荣获一等奖,姚剑威荣获二等奖。这场竞赛不仅是非遗技艺“瑞岭盆景”的活态传承,更是花都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多年来成效的集中检阅。在技能竞赛后,广东省高素质农民花木盆景人才培育学员汇报展如期启动,为岭南盆景品牌推广与文化传播搭建重要平台。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2024年10月,花都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试点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由区分管副区长亲自挂帅,12个区直部门及镇街协同联动,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构建“五链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开设花卉盆景、乡村运营、休闲农业与民宿三大专题班,推行“点单式”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跨省研学、实操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学与用”的闭环,促进学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力打造新农人引领产业振兴的“花都模式”。
花木盆景人才专题班于2024年12月开班,2025年9月结业,共有30余名学员完成培训。目前,花木盆景人才专题班的学员已成为盆景产业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入选广东省100名“乡土网红”,8人获得广东省“乡土专家”称号。学员刘桂秋参与撰写的盆景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新型经营主体典型案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花都区着力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走深走实,一是创新“1+1+N”思政体系,建立“临时党支部+思政指导员+行业党组织”机制,将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二是构建“内外联动+岗位实操”的实战模式,策划推出长三角“盆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学,组织从业者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参观学习,观摩海派、扬派、苏派等盆景流派创作技法,现场考察花卉盆景标准化生产模式,深挖特色品类文化底蕴。三是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坚持“走出去”“沉下来”“联起来”三步走战略,综合提升学员技艺、审美、行业认知,持续为学员提供政策、技术、就业、信贷等精准服务,优先支持申报相关产业项目,开发空间造景、微盆景文创研发、艺术品展等衍生业务,持续优化“研学-孵化-推广”闭环,强化品牌建设与产销衔接,助力花木盆景从“文化名片”向“富民产业”跨越发展。
下一步,花都区将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持续深化试点工作,建立分层分类培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和政策保障,创新培育模式和路径,推动乡村人才数量、结构、效能综合提升,为花都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核心支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