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传来喜讯,其完成的《设施番茄新发外来入侵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成功入选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针对极具破坏力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提供了一套全面且高效的治理方案,为京津冀地区的设施番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协同发展农业主推技术
番茄潜叶蛾,又称番茄潜麦蛾,这位来自南美洲西部秘鲁的“不速之客”,自2017年首次在我国新疆地区被发现后,便迅速扩散至其他省份,包括贵州、江西、广西、四川、重庆和湖南等地,给我国番茄产业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作为重大新发外来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2022年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23年11月,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决定将番茄潜叶蛾增补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番茄潜叶蛾以幼虫为害为主,通过钻蛀潜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直接破坏叶片光合结构与功能;高龄幼虫可进一步蛀食幼果、嫩茎及顶梢,导致植株生长点坏死、果实脱落、腐烂或畸形,显著降低番茄产量与商品品质。作为杂食性害虫,番茄潜叶蛾寄主范围广泛,尤其偏爱茄科作物,番茄更是其“最爱”。其繁殖力惊人,扩散速度极快,一旦爆发,可导致番茄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可导致80%~100%的番茄产量损失,堪称设施番茄的“头号杀手”。
为有效应对这一难题,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率先制定《番茄潜叶蛾应急防控方案》,并与天津、河北两地联合会商,开展联防联控,与天津签订番茄潜叶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合作研发协议,并优化集成“性诱剂监测诱杀+迷向技术+化学药剂防控+生物农药持续控制+高效施药器械”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模式。该技术集成了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形成了一套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综合治理体系,为三地番茄产业保驾护航。
目前,番茄潜叶蛾整体防治效果稳定在90%以上,即便此前危害最严重的棚室,虫害也得到有效控制,平均被害株率从23.8%降至7.6%,平均蛀果率从6.8%降至2.6%。这套综合防控技术,为抑制番茄潜叶蛾在京津冀范围内持续扩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三地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设施番茄新发外来入侵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入选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主推技术,不仅是对市植保站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攻关、实用技术转化等职能工作的高度认可,更为京津冀地区的设施番茄种植户带来了喜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提升区域内设施番茄的病虫害防控能力,保障番茄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作者 李金萍 杨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