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青字号”冷凉蔬菜“鲜”行记

   2025-09-30 青海日报2750
  9月11日6时,海拔2800米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仍在墨色里。凉意如浸了冰的薄纱裹住大地,龙牙白菜叶尖的露水凝成细霜,在微茫天光里隐约现着白。
 
  雷延余深一脚浅一脚踩过泥泞田垄,指节被寒气浸得通红。他小心翼翼蹲下身,轻轻拨开白菜外层蜷曲的老叶,触到内里的冰凉——这是合作社即将发往香港的最后一批冷凉蔬菜,从冷链车启程抵达香港,全程不会超过48小时。
 
  作为互助光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延余从开春起要一直忙到九、十月份蔬菜收尾。
 
  “轻点搬!这趟要走9吨,赶归赶,品相绝不能差!”
 
  他比谁都明白,这一筐筐挂着晨露的菜,正是庄稼人盼了好些年的“热乎经济”。
 
  “以前守着十几亩薄地,种啥吃啥,凭经验播种,收了菜要么自家吃,要么天不亮推车赶早市,冷风冻得菜蔫了,还得跟人讨价还价,销路难料。”雷延余蹲下身,拂着油亮的菜叶,语气里满是对过去的感慨:“咱们的菜能去香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后来广东菜商找上门,相中了这里蔬菜的好品质,带来新种子和错峰上市的商机,经过试种探索,扩地增品,借全省冷凉蔬菜产业的崛起,高原到香港的距离,慢慢从“不敢想”变成了“走得到”。
 
  “现在是‘吃啥种啥’,按市场和香港客户需求精准种植。从十几亩到上万亩,地多心稳,不愁销路,不用赶早市,心里的石头真正落了地。”雷延余说起如今眼神发亮。
 
  可优质菜想“翻山越岭出高原”,开头的路一点都不好走。
 
  “早年做出口,海关通关材料、流程都摸黑,急得团团转。”雷延余想起从前,眉头还会不自觉皱起:“如今大不同,只要开口,海关从种植起就给全流程服务。我们按香港标准种、管,尤其冷凉蔬菜工作服务站建起来后,政策摸得又快又准,政策服务和‘蔬菜鲜度’真正实现了‘零时差’。”
 
  菜地里,采收工人的头灯,在晨雾里织成一片流动的星网。分拣装箱的苦菊刚完成,剩余品种需在正午前送进地头旁的预冷库。
 
  这座预冷库是雷延余实打实的“心头宝”。当初为选靠近菜地的建库位置,他曾想挪自家老房子的墙角。幸得当地农业部门上门,协调场地,对接保鲜技术,助冷库建成,如今承担起了合作社万余亩蔬菜的“保鲜重任”。
 
  9时,9吨蔬菜全部运抵预冷库,需经24小时“锁鲜”,才能踏上千里“鲜”途。雷延余先盯控温表,再拉库门:“中心温度必须0℃到4℃,差一度都不行!”
 
  从采收时的8℃快速降至4℃,靠“急降温”锁住蔬菜活性、延缓腐坏——这是高原蔬菜保鲜的关键一步。前年有批生菜因预冷慢半小时,运到广州损耗率多3个百分点,“合作社上下心疼了半个月,那教训刻在脑子里忘不掉!”
 
  如今,青海已为“青字号”冷凉蔬菜铺就“快车道”:从田间检疫到出证放行的全链条监管,再到鲜活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开通,“快检快放”避免通关空耗时间。各部门合力,稳稳抢住决定新鲜度的“保鲜窗口”。
 
  次日一早,冷链车停在冷库前,司机是雷延余的老搭档郭海涛。他敲了敲车厢保温层,底气十足:“昨晚刚检修,全程自动温控,差一度就报警,鲜度丢不了!”说着按下开关,仪表盘显示3℃,分毫不差。
 
  雷延余和工人迅速将菜箱码成“品”字形,每层都错开留好通风缝,动作轻柔,最后一箱码完,郭海涛拍了拍雷延余的肩:“以前跑长途盯制冷机,现在全程恒温,到香港准带高原鲜劲儿!”
 
  当冷链车驶离合作社,这一批冷凉蔬菜正式踏上千里“保鲜路”。一路上,郭海涛紧攥方向盘向南疾行,车窗外,高原秋天的凉意渐渐淡去,玻璃漫上南方湿热的潮气。而车厢内,蔬菜始终“静卧”在0℃到4℃的泡沫箱中,在恒温里与时间赛跑,要把青海独一份的“绿”,送抵香港货架。
 
  9月13日17时许,冷链车准时驶入广州供港澳蔬菜加工厂,经分拣、加工、包装后重新装车,企业同步启动报关。货车随后从文锦渡口岸出发赴香港,几小时后,这些高原蔬菜将鲜亮现身香港超市。
 
  此时距装箱出发刚好48小时,“48小时鲜诺”圆满达成!
 
  2500公里外的青海,雷延余收到准时送达的照片时,黝黑的脸上笑出了深深的褶子。他望向菜地,工人仍在采收,空田垄里铺着水肥一体化的黑色胶管,蔬菜季即将收尾。“等挖完剩下的菜,就带媳妇出门转转,忙半年该歇口气了。”他擦汗时,语气满是幸福。
 
  “这几年菜越种越多,年年丰收,咱也成了懂技术、通渠道的新农民!”雷延余感慨:“小时候盼丰收,是盼年三十饺子里有肉;后来盼丰收,是盼扯布做新衣;现在的丰收不一样喽——住新房、开新车,日子早不止吃饱穿暖,有了更多盼头,也有能力实现这些盼头了。”
 
  高原独有的冷凉气候禀赋、农业部门技术帮扶、西宁海关通关护航、预冷库与恒温冷链科技托底,这段冷菜“热”行的2500公里中是青海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全力撑起的蔬菜千里“鲜”行路。
 
  如今,更远征途已开启:青海创新构建“青海基地采摘—深圳分拣配送—香港终端上架”的12小时高效供应链,最大程度保鲜。借力“航空腹舱+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将青海至香港的运输时间压缩至12小时以内。与此同时,全省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已从西宁、海东城郊区和河湟谷地川水地区,向沿黄流域、柴达木绿洲地区、各州府县城周边及灌区拓展,实现单品种一茬种植向多品种四季轮作的转变,推动特色品牌由“无名小卒”迈向“多点开花”。
 
  从出口“零突破”到千吨级稳定供应,这颗扎根高原泥土的蔬菜,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让“青海”之名走向远方餐桌。在冷链技术护航下,这场“冷蔬菜”的“热革命”,正翻开鲜活篇章。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青海正以坚定的步履奔赴这一愿景。当“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号角在雪山草原间回响,像雷延余这样勤恳的农牧民,便在熟悉的土地上锚定了发展的坐标,寻得了生活的诗与远方。
 
  如今,冷凉蔬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用翠绿的生机与丰硕的成果,印证着青海不仅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更有底气与能力,将绿色有机的高原馈赠,书写成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精彩答卷。(青海日报记者 王臻 王菲菲)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