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11月15日起实施!宜宾燃面首个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2025-10-27 10:27IP属地 河北省廊坊市 联通2640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宜宾市)地方标准《宜宾燃面通用技术条件》(DB 5115/T 153-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11月15日起实施。作为宜宾特色美食的核心代表,宜宾燃面迎来首个统一地方标准,这标志着该产业从“经验化”向“标准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将为行业划定“品质红线”,同时以“守正创新”理念推动其成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宜宾燃面的风味,是宜宾地理与人文的结晶,更是无数游子心中的“家乡符号”。然而长期以来,市场上产品工艺杂乱、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既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也让远在他乡的食客难寻正宗滋味,更限制了其文化价值的传递。此次标准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市燃面协会及龙头企业共同起草,历经多轮调研论证,最终形成覆盖“原料—生产—检验—流通”全链条的规范,既立住 “正宗”的根基,也为“创新”留足空间。
 
  标准首先明确宜宾燃面的“身份内核”:以宜宾碱面条为主料,搭配传统工艺秘制香油、地理标志宜宾芽菜,这三大核心原料的标准化要求,既是守护风味的关键,更是推动细分产业向外拓展的基石。宜宾碱面条需以本地饮用水、GB/T 1355标准小麦粉为原料,确保面条柔韧爽滑;秘制香油需用宜宾本地压榨菜籽油为基料,加入香辛料经“炼熟—制油—焖制—复热—过滤”传统工艺制成,酸价与过氧化值严格管控,保留浓郁香气;宜宾芽菜则需符合DB5115/T 49地理标志标准,强化品牌价值。这些标准让原本依赖“经验”的原料生产走向“可控可追溯”,为其进入全国乃至海外供应链奠定基础,让宜宾特色食材从“本地配角”升级为“外销主角”。
 
  标准在“守正”之上,充分体现“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在产品分类中,除堂食型、冲泡型、挂面型三大基础类别外,特别设立“衍生类”,允许在基础款上添加荤素臊子、融合本地特色食材。这种“底线之上皆可创新”的设计,既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也为各地食客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的空间,让宜宾燃面既能保留 “宜宾魂”,又能融入“各地味”,成为连接不同饮食文化的纽带。
 
  在质量管控与文化传播的结合上,标准同样用心。“感官要求”中“色泽红亮、口感筋道、油而不腻”的描述,既是品质指标,也是对宜宾燃面饮食文化的提炼;“理化指标”中对水分、碱度的严格管控,确保产品在长途运输后仍保持最佳状态,让“宜宾味道”能稳定传递至全球。同时,标准明确包装需标注“宜宾燃面”及分类,禁止模糊表述,既方便消费者识别正宗产品,也让每一份燃面都成为“宜宾文化名片”,当外地食客品尝到融入本地食材的衍生款燃面时,会好奇其“宜宾根源”;当海外友人通过预包装产品初次接触时,会透过“松散红亮”的外观、“复合浓郁”的香气,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细腻与包容。
 
  “标准不是‘束缚’,而是‘翅膀’。”推动宜宾燃面标准化,一方面是带动碱面条、香油、芽菜等细分产业形成 “种植-加工-外销”产业链,目前宜宾已有近百家燃面相关企业,标准落地后预计可带动数千人就业增收;另一方面,是让宜宾燃面以更规范、更多元的姿态走向全国、全球,通过“守正创新”成为中华传统美食“走出去”的代表。未来,随着标准宣贯培训的开展与市场监管的加强,宜宾燃面将既能守住“地道味”,又能创新 “新吃法”,既成为宜宾经济的“增长极”,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轻骑兵”。
 
  从街头巷尾的早餐摊,到标准化生产的生产线,再到海外华人的餐桌,宜宾燃面正以标准为媒,连接起产业发展、乡愁记忆与文化传播。相信随着标准的深入实施,这道承载着宜宾烟火气的美食,将在守护“正宗”与拥抱“创新”中,成为更多人心中的“中华美味”,让“宜宾味道”香飘更远,让中华饮食文化的包容与魅力愈发增辉。
 
  撰稿:标准化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